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习近平最新用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18-05-06 19:22:0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讲话、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长河中沉淀的智慧结晶,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极具启迪意义,也彰显了文化自信。中国之声特别策划《习近平最新用典》,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文章中引用的经典名句。

  今天的《习近平最新用典》,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使用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读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

  央广网北京5月4日消息(记者刁莹 马闯)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中国许多高校的校园里,教学楼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明德楼”,出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 新华社记者李涛 摄

  今年5月2日,恰逢“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与师生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说到大学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时,总书记再一次使用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典故。

  习近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礼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整篇《大学》的纲领。是说“大人之学”或者“君子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并且推己及人,把这种品性运用到教育和引导人上去,最后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句话是整篇《大学》的纲领,也是儒家修养的目标。今天大学的意义和古代的“大学”虽然不一样,但是在培养人才问题上是一致的,所以习总书记引用这句话就是要说,大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有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一代新人,这些人应该是有理想、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有服务社会的热情。这样的人才是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古人幼年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等到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时,便开始习读涵盖了儒家学派核心思想的“四书”,即《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经典,而《大学》是在“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篇,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除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还有多处用典,都与教育有关。

  例如在说到“大学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时使用了“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这句话,这是张之洞《吁请修备储才折》一文中提出的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

  在说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时使用了典故“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德行是才能的统帅。用在此处指人才培养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在指出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时,使用了“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用典出自刘昼《刘子·崇学》,意思是凿井的人总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然后挖出极深的井。用在此处是指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

  在讲话结尾,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辛弃疾《太常引》中的一句词:“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勉励青年一代要乘新时代春风,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奋斗中梦想成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