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当马克思遇上中国青年

2018-05-05 19:55:1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欧洲小镇特里尔。

  17岁立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23岁获得博士,24岁担任《莱茵报》主编,30岁出版《共产党宣言》,49岁完成《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度过了追求真理、不懈奋斗的一生。

  九十九年后的5月4日,中华长城渤海之间,一群中国青年为救国救民发出怒吼。

  同一年,30岁的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此后,马克思主义成为这群青年前进路上的明灯。

  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我们来讲讲他和中国青年的故事。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1899年2月,“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报纸上。当时《万国公报》连载了英国人李提摩太翻译的《大同学》一书,但当时的介绍非常简略,甚至误把马克思写成了英国人。直到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进入了一个高潮。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第6卷5号和6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摘译了很多《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论述,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1920年,29岁的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自此,马克思的著作有了第一部中文全译本。

  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因忘我的投入而将墨水当成了红糖水,还说“可甜了可甜了”。由此就有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马克思主义不仅被当时先进的青年们视为真理,更在中国慢慢地落地生根了。

  他们让马克思在中国落地

  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俞秀松、陈望道等在上海正式组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并于当年11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才28岁。

  这群青年让马克思的思想在中国成为实践。

  自此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必须有中国特色。

  马克思不只有主义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马克思的高中毕业作文题目。在文中,他写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人类服务。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段话影响了无数人,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有理想、有热血的青年。回顾他的一生,可以说马克思所有选择都来自这份“初心”。

  选择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创造属于千百万人的幸福。马克思带给中国青年的不只是革命和主义,更是这种为了美好未来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在朝九晚五、三点一线的生活中,今天的青年也不应抛弃这种奋斗和胸怀。道阻且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向上。

  综合:人民网、海外网、中青网、东方网、《解放日报》、《解放军报》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