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我国将建首个致畸风险数据库 启动随访50万孕妇

2018-05-02 21:17:39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我国每年新增约90万出生缺陷的患儿,很多家庭为此背上沉重负担。目前尚有很多出生缺陷病因不明,风险防控进入瓶颈。

  近日,北京妇产医院牵头全国三十多家医疗机构,开展重大出生缺陷风险研究,通过对全国50万孕妇的随访,研究出生缺陷危险因素分类与等级,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的孕早期致畸风险监控方案。

  随着全面二孩放开,高龄、高危孕产妇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实现优生优育成为更加重要的社会议题,然而,出生缺陷仍是不少家庭的噩梦。如何更早地发现出生缺陷、探究出导致出生缺陷的高风险因素,是破除困境的解决之道。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重点专项启动“建立出生人口队列开展重大出生缺陷风险研究”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妇产医院牵头,17个省市、33家医疗机构参加,拟建立覆盖我国七大区、50万人规模的孕前-孕早期出生人口队列及生物样本库,制定出生缺陷监控方案和实施路径,从而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具体来说,该项目旨在建立全国出生缺陷多中心协调研究网络,随访50万孕妇,收集多时点出生缺陷相关数据、生物样本,分析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大数据挖掘筛选致畸因子,建立风险等级评估系统。这将为我国提供首个可持续利用的、公益性孕前-孕早期出生人口队列多维大数据库,分析遗传、药物、环境等因素对出生缺陷的影响。

  ■ 焦点

  现状 大部分出生缺陷仍原因不明

  出生缺陷并不是新名词。为什么此时要开展这样大规模的研究?应对出生缺陷,目前有哪些现实困境?

  该项目负责人、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阴赪宏介绍,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往往是导致孕早期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和婴幼儿夭折的重要原因。出生缺陷可由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也可由这两种因素交互作用或其他不明原因所致。

  出生缺陷已成为目前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5.57%)接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仍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新增约90万例。出生缺陷疾病可造成长期残疾,对个人、家庭、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都产生显著影响。

  北京妇产医院科技处处长岳文涛则透露,这些年来,我国在防治出生缺陷上已取得显著成效。近20年的叶酸增补,让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由1987年的第1位(27.4/万)下降到2011年的第8位(4.50/万)。但可以明确原因的出生缺陷,仅有21三体综合征等小部分遗传性疾病,大部分出生缺陷的原因仍处于迷雾中,如呈现增长趋势的先心病,其大部分发病因素到现在仍不清楚。

  “先天缺陷并不是一怀孕就能查出来,有的怀了一段时间、甚至到孕晚期才发现,对孕妇和家庭难免造成伤痛。”岳文涛解释。如果能摸清病因,那么不仅在前期能告知孕妇风险因素,让家庭尽早作出选择,还能进行孕前防控,让孕妇远离致畸因子、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研究 将建致畸风险数据库和标本库

  据介绍,此次研究将开展多个课题。一方面,会研究母亲围孕期药物暴露、环境因素等与子代出生缺陷关联,及先天性心脏病围孕期危险因素。还将建立生物标本库,并根据调查,分析环境、遗传、慢病、营养、生活方式等各类导致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分类与等级,构建致畸风险数据库,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的孕早期致畸风险监控方案。

  其中,生物标本库的建设尤为重要。在参与项目的30多家医院,都将设立标本库,针对怀有常见/重大出生缺陷的孕妇,将收集其外周血、羊水细胞、脐血、胎盘等标本。标本将进行双备份,北京妇产医院为中心标本库,将汇总各地所有标本。

  岳文涛表示,去年11月,北京妇产医院已开展项目试运行,并且采集到第一份标本。目前预计,标本库中将存入的标本至少会超过100万,数量庞大,未来,这个标本库将会是国际合作、开放共享的,前期,杜克大学等已经前来联系。

  “这些数据、标本,就像是一栋建筑的地基和砖瓦,除在防治出生缺陷上的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意义是为后续新的生物技术提供引擎。”岳文涛说。目前由于缺乏出生缺陷方面的大数据库,医学诊断和治疗上出现了新点子,从构想走向验证、落地过程漫长,由于出生缺陷为小概率事件,样本的搜寻和跟踪都需要高昂的时间成本。未来,这样的数据库和样本库一旦建立,意味着相关研究可直接调用其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中间环节将大大简化。

  参与 孕妇加入研究将获全程跟踪

  那么,哪些孕妇可以加入到这样的研究中来?

  岳文涛介绍,理论上所有孕妇都可以参与。不过,由于要对其进行持续跟踪,因此只是前来医院进行几次检查的流动人口不能进入队列,需要在当地居住一年以上。

  进入队列以前,医院会向孕妇提供知情同意书,让其了解之后要取得其血液组织等生物样本用于研究。采集样本不会对孕妇造成额外负担。

  据了解,从去年11月开始,北京妇产医院便启动了项目运行。11月20日,第一份生物样本(孕早期血液)入库。

  岳文涛回忆,刚开始招募志愿者有些困难,随着孕妇对项目的了解,愿意捐献血液的孕妇超过90%,现在很多人愿意参与研究。一方面,队列中的孕妇能在怀胎十月中得到更为严密的全程跟踪,另一方面,该研究可以反哺到未来的怀孕人群,因此受到较大的支持。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18日,每月入组人数呈上升趋势,今年4月1日至18日,入组了655名孕妇(全月建档名额1200名),已达到所有符合入组条件的建档孕妇全部入组。

  ■ 对话

  北京妇产医院科技处处长岳文涛:

  这是我国专病领域首次大规模队列研究

  新京报:出生缺陷是公共问题,国际上有做过相应的队列研究吗?

  岳文涛:有做过,但范围都比较小。出生缺陷是小概率事件,范围太小,研究就会受限。我们这次是建立50万的人口队列,有些国家人口才一百来万,没有这么多孕妇。而很多发达国家,人够了,但开展科研的成本太高,同样的成本,他们可能只能支撑几千人的跟踪随访,这一点限制也很大。

  新京报:中国算是有“先天优势”?

  岳文涛:对。我们建立过更大的人口队列,但在专病领域,还是首次有这么大规模。这次是国家重点项目,如果是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家医院,想开展这么多人的研究,那是没有办法的。

  新京报:这么大的取样,软件、硬件,可能面临哪些困难?

  岳文涛:硬件的问题用钱就能解决,现在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标准。样本的收集要按照统一的技术流程和标准进行,如果不统一,会影响到后续的研究,但是说来很轻松,其实这么多医疗机构,大家的技术实力、研究水平都不一样。另外就是经费,项目总投资6000千万,分摊到每家医院得到的并不多,这里面还不包括人力成本。我们医院现在有十多人参与这个项目,都是博士,人力投入是很高的。

  新京报:有什么解决方案吗?

  岳文涛:标准方面,在课题启动前,我们就一直在进行培训,几乎对所有参与项目的医院,都邀请他们来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实地培训。我们也制定了相关标准和管理流程,要求按照执行。我们也会去各家医院,进行现场督导。实验室的样品,我们会进行定期抽检、复核,确保质量。资金方面,各医院会自行匹配,另一方面,也需要吸引一些社会力量,争取资助。(记者戴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