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北大校长林建华: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读懂中国

2018-04-28 15:41:25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专访北大校长林建华: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读懂中国,又怎样读懂世界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刘远航

北大毕业的林建华是一名化学家,他在北大从读本科开始,一直到获得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后,林建华又先后任重庆大学、浙江大学校长,直至2015年回归母校。林建华任北大校长三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高校改革,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改革精神的大学校长之一。在北大校庆120周年之际,林建华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北京大学校门。 中新社发 赵伟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我们自己研究自己,说自己的话,别人未必能听到”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比较关注的是1998年到2018年这20年里北大的变化。在2003年北大推行人事体制改革的时候,你是副校长。此后,北大一直在进行改革。2015年,你回到北大担任校长。改革的过程有着什么样的思路,取得了哪些进展?

林建华:我们在2002年的时候,提出了北大学科发展的三句话,现在也还在用,就是“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建设创新为动力。”现在做“双一流”,又加了一句,“以院系建设为基础。”可以说,北大的改革和建设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这些年一直是按照这个思路走。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现在的北京大学,可以说装备精良,实验条件很好,队伍是世界水准,显示出了活力,交叉学科的氛围在慢慢形成,学科的布局在改善。有一批非常年富力强的人,都在北大扎下了根,整个水准在改善和提升。去年SCI的文章,有9000多篇,我在1998年担任化学院院长的时候,全校的SCI只有300多篇,化学院当时占比还很高,有五六十篇。当然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为现在只是过渡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在学科建设方面,交叉合作的思路是如何提出来的,具体的发展状况如何?

林建华:我们学校的学科结构,本来是以院系和教学教育为基本线索,但是你看看外边的世界,就明白了。它不管你是学什么的,而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学科。你做记者的,碰到什么问题,都得去报道,我们也是这样。所以如果想要真正地解决问题,我们就要跨学科,注重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叉。

从2005年开始,学校一直在推进交叉学科研究机构的建设,聘请世界上最优秀的顶尖科学家,按照跨学科的方式,组织相关的年轻团队,比如分子医学研究所,把做科学的人和做技术工程的人结合起来。类似的机构还有BIOPIC(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国际数学研究中心(BICMR)。

在人文领域,我希望北大的学者能够跳出来,能够和别的学者对话,发现更有意义的、更广的层面。现在文史哲一起做了很多本科教育方面的尝试,比如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西方古典学计划,实际上在培养一些基础性的跨学科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中国新闻周刊:在人文学科建设方面,一些学者曾公开表示,它的发展或许无法与自然科学一样按照规划来推动,也无法纯粹通过国际化来完成蜕变。你对于北大人文社科方面的学科建设是怎样看的?

林建华:最近总书记讲了几次,他认为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要让世界读懂中国,但是目前我们和世界在话语交流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应该建设起来。第三,如何培养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出一批大师来。这是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一个是怎么样读懂中国,也包含着我们怎么样读懂世界,这是双向的。过去这么多年,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的还是我们自己,真正有创见的主要是我们自己的历史,经济学方面,也是借助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我们自己,这是过去普遍的一个状态。

当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或者地位边缘的时候,也就没有这个动力要求真正地去了解别人。

今天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走到世界中心了,已经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就面临着一个转变,从原来的集中在我们自己,现在应该真正地去研究别人了。

其实我们自己研究自己,说自己的话,别人未必能听到,所以你应该更多地让外边的人、国外的学者研究中国问题,我觉得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本质性的变化。我们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西方古典学计划,区域国别研究院,还有南南学院。总之,学校做了很多这样的努力。

中国新闻周刊:在人事体制改革方面,北大这些年做了哪些努力,现在的整体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林建华:2003年,我们就开始推动了教师队伍的人事体制改革。其实2003年的这个改革并不是很成功,因为方法上把握得不是那么好。但实际上2005年我们开始进行百人计划,对所有新聘的人要施行类似国外的Tenure track(终身教职评定制度),5年试用期,以助理教授为开始,合格了留下,不合格就离开,这个制度从2005年实施,2014年在全校所有新聘的教师里实施。现在我们年轻人的队伍状况应该说是非常好的,就是说我们队伍的水准,至少年轻一些的,已经进入到跟国际水准相当了。

我们现在也和美国的MIT(麻省理工学院),在争一些年轻人,但是我们经常还是没争过人家。你看许晨阳在我们这儿发展起来了,但是今年又要走了。还有张永和,原来是我们建筑中心的,后来成了MIT的建筑系主任。我们也有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谢小亮教授,原本是哈佛大学讲习教授,6月份开始就全职回来了。邓兴旺原来是耶鲁大学教授,已经全职回来了,这两位都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我们工学院院长张东晓,原来是南加州大学的教授,回来以后,获得美国工程院院士。

“实际上北大现在对于性骚扰的问题是有完善的制度的”

中国新闻周刊:学校制度方面,针对最近频发的高校性骚扰问题,是否可能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监管制度和预防机制?

林建华: 实际上北大现在对于性骚扰的问题是有完善的制度的,当然我们在继续完善。沈阳案出来以后,我就说,其实要是出现新的case(案子),我都可能不用过问,因为它有一个程序,照着走就行了。但是你要把二十年前的case拿出来,这就让我们很难办,你说人也走了,我们也没有这个权力重新审理这个case,所以,对过去问题和现在问题应该区别看待。

当你遇到一个事件,一个危机的时候,你要通过建立制度,来保障今后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有一个程序去解决。

各个学校早期由于制度不完善,在学术道德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困难,后来制度慢慢完善了,就不怕这个问题了,来了一个问题,我知道哪个部门或者委员会该去处理。其实各个学校都应该先把制度建设起来,制度建起来了,这些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预防机制是这样,将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让大家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应该的,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预防这些行为,这些都是要做要完善的。即使你把这些道理讲得都很好、很清楚,我们也不能保证将来不出现这种问题,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出现了问题,我们有制度去管它,这样我觉得就不会形成风气。我觉得在制度建设方面进步还是很大的。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16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