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中国家庭医生服务已覆盖5亿人 上门服务不是必须的

2018-04-27 08:46:05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姚弥(右)在为一位居民诊治。本报记者 李红梅摄

家庭医生管全家(聚焦·走近家庭医生(上))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似乎是一个遥远的梦。其实,我国家庭医生服务已经覆盖5亿城乡居民。近日,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那么,家庭医生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家庭医生和私人医生有啥区别?从本期起,我们推出“走近家庭医生”专题报道,希望能有助于加深您对家庭医生的了解。

——编 者

医患之间就像朋友

熟人模式让家庭医生更擅长治疗固定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医生和患者不再是冷冰冰的关系

4月的北京,春暖花开。一大早,姚弥坐在诊室里,忙着接待他的“回头客”,没时间看一眼窗外美景。

75岁的冯阿姨推门进来,这是姚弥上午看的第二十位患者。

“阿姨,最近感觉怎样?”姚弥和冯阿姨就像隔壁邻居见面一样亲切。冯阿姨满脸笑容地回答了问题,姚弥又问了一些关于脑血病的情况,如“药按时吃了吗”“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等。接着,又问起了冯阿姨的丈夫和女儿的情况。冯阿姨的丈夫前段时间腿伤了,康复之后天天骑车锻炼身体。在国外的女儿患有甲亢,但又想要孩子。冯阿姨的家人都找姚弥看过病,姚弥针对冯阿姨全家的情况再次给出建议。

姚弥是一名全科医生,也是我国第一届“5+3”规范化培训出来的北医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2015年,作为当年的优秀毕业生,姚弥自愿到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他知道目前基层条件差一些,却是全科医生最能发挥才干的地方。

在社区,姚弥感受到与大医院科室轮转培训时的不同之处。他看的不是患者的某一种疾病,而是患者的所有疾病,还要照顾患者心理感受,考虑其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支持情况等。他看的不是患者一个人,而是全家人。他不仅帮患者看病,在对方病好之后的康复期、稳定期,都会给出建议。姚弥发现,2016—2017年接诊的8000多人次中,6000多人次都是看过两次以上的“回头客”。这些“回头客”有儿童、有老人,看的疾病种类达到300多种。固定的就诊人群,连续性的诊疗服务,让姚弥和大部分患者成了熟人或相互信任的朋友。

“我的大部分病人即使去了大医院专科看病,回来还会问我药能不能吃,请我结合他们的身体情况作出综合判断。”姚弥说,经他诊疗的除了肿瘤、外伤等患者,很少需要转到大医院,一年不超过80位。也就是说,90%的患者基本都在社区解决了问题。这对于一个周边5公里内有5家全国著名三甲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非常不容易。

固定人群、连续性服务是家庭医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熟人模式让家庭医生更擅长治疗固定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医生和患者不再是冷冰冰的关系。”北京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说,在长期的医疗照护中,有的家庭医生摸索出不少独具特色的慢病管理方法。

家庭医生并不低一级

全科和专科平等协作,全科医生负责首诊、基本医疗,专科医生负责疑难重症处理

很多人觉得,家庭医生就是以往的赤脚医生、社区医生,什么病都看但都看不好,主要是开药没有多大作用。

姚弥一年诊疗了300多种病,这些病他都能看吗?

北大医学部全科医学系主任迟春花说,全科医生在培训中,有27个月在各大医院专科轮转,先必须通过各专科严格的考试,然后通过北京市全科医师执业资格考试才能上岗。“全面并不意味着只是蜻蜓点水,而是对各科知识都要深刻掌握。全国考试通过率仅30%,北医考试更难,通过率更低。”

按照国家对全科医生培训的要求,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必须经过“5+3”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成员和牵头人。全科医学也被称为家庭医学,跟其他专科一样,也是一门临床医学专科。迟春花介绍,全科医学很“全面”,不仅需要有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注重预防和康复,对固定人群实施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等。

“全面并不意味着不精不专,也不比专科医生低一级。比如,呼吸科医生看不了内分泌、儿科,可是家庭医生都能看。”迟春花说。

吴浩曾在英国、澳大利亚专门学习医学课程。“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一半,他们发挥首诊服务、基本医疗保健、健康管理的作用。居民有什么问题先找家庭医生,需要转到专科也是家庭医生帮忙预约转诊,否则保险不予报销。直接看专科的诊疗费高昂,性价比不高。”

吴浩提出,家庭医生不只是看小病,而是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基本医疗在我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被翻译为“初级卫生保健”,很多人对此理解为水平较低、技术较差的卫生服务。而长期以来开展基本医疗保健的基层医疗机构水平不高,也加深了人们对家庭医生的认识误区。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经过简单专业训练的赤脚医生,有效地提高了中国的健康水平。然而,今天的家庭医生,是按照国家标准经过规范化训练的高素质专业医学人才,不再是昔日的赤脚医生。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因素已转变为生活方式,只有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才能应对健康挑战。全科医学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被许多国家青睐,全科医学体系逐步成为各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石。

“西方没有基层之说,全科和专科平等协作,全科医生负责首诊、基本医疗,专科医生负责疑难重症处理,不能简单说‘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吴浩说。

上门服务不是“必须的”

要不要挨家挨户提供上门服务需进行评估。居民对家庭医生进家服务期望值高,与我国医疗体系缺少康养护理环节有关

姚弥和他的团队管着2000多名居民。

“1/3是健康人,1/3是有健康高危因素的居民,剩下1/3是有慢病的患者。针对一些行动不便、高龄的居民,比如一些需要创面换药的患者、临终病人、高龄老人,家庭医生团队才提供上门服务,但一年上门次数不超过50次。”姚弥说,要不要提供上门服务需要评估,毕竟上门服务一次要占用1个小时,而且是团队6个人一起去上门,可以带到居民家中的医疗设备、药品非常少,并不利于诊疗的开展。

在公众争论家庭医生该不该上门服务时,姚弥的同学杨明正在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他发现患者习惯找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看病,平时有问题也是通过社区的家庭医生服务APP、微信与家庭医生沟通,家庭医生有专用座机用来与患者进行电话沟通。只有对少部分没法到门诊、需要护理的患者,才会提供上门服务。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年有42万诊疗人次,上门服务仅为1000多人次。吴浩说,居民对家庭医生进家服务期望值高,与我国医疗体系缺少康养护理环节有关。“患者从医院治疗回来,需要大量康复护理,应该有专门机构提供服务,然后再让病人回到社区,现在是直接回到家里,缺少应有的康养服务。”据估算,上门一次的服务成本约为每人286元,随着人力成本上升,上门服务将越来越贵,许多居民收入水平难以负担。

“国外的全科医学也叫家庭医学,绝大部分全科医生都将成为家庭医生。‘家庭’的含义与全科医学定义、医学模式有关,也与卫生体制有关。如美国以家庭为保险对象,与家庭医生签订协议;也有全家人信任全科医生,聘请其成为家庭首诊负责人。”吴浩说,家庭医生并不是一定要上门提供服务。

在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由全科医生牵头,还包括乡镇卫生院医生、村医、护士等。这种团队服务模式最初于1967年由美国提出,经过试点论证,发现其可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医患关系,很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

吴浩说,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人,是医疗资源配置者。由于分级诊疗机制尚未建立,全科医生手里的资源较少,造成老百姓“有病乱投医”。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让公众多了解全科医生配置医疗资源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