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女人:考“公”就是考“碗”?女子3年报考“公考”数十次

2018-04-20 12:38:37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三年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数十次

年纪轻轻为何久经“考”验

我妈总说,家里就那么大点地,放的全是你的书,看看哪些不要了卖给收废品的吧。我总说不行啊,我还要看呢,还没考上呢。这话听起来多么心酸,可是我却只能一遍遍循环着之前两年的日子,为下一次做准备。

------------------------------------------------------

备考3年,李小苓的笔记写满了好几个本子。

“好多人围在一起,说谁谁谁考上了。临末了,又加一句,‘就老李家的闺女不争气,这3年,尽拿她爸的钱打水漂了’。”不久前的一个夜里,一个有关公务员考试名落孙山的噩梦,让24岁的李小苓再一次彻夜难眠。

本周末,20多个省份将同时举行公务员招录笔试。从2015年起,3年来,这位兰州财经大学毕业生已经数不清自己参加了多少次“国家单位”的招考,但每次都无功而返。

3月下旬,甘肃省2018年公务员考试大幕再度开启,李小苓报考了陇南市一个小县的职位。这次报考的地方比较偏远,她以为竞争会小一些。然而,随着考期临近,“久经公考”的她还是十分焦虑。岗位只录取一个人,截至报名结束,报名资格审核通过人数骤升至61人。

在一些过来人的眼中,李小苓报考的职位竞争并不算激烈。据甘肃省2018年度公考报名人数的统计,今年甘肃全省报考人数较去年上涨22953人,总数达132338人,再创新高,其中最热岗位报录比达557∶1。

她不时觉得自己可笑,为了考试而考试,就像“范进中举”

成为“国家单位”的一名正式工作人员,是李小苓一直以来的梦想,也寄托着全家人的期望。

在她的想象中,这份职业稳定又光荣。她的父母也向往“铁饭碗”,时常给她传递相关信息,嘱托她鱼跃龙门。从大三起,她就做起了相关准备。

61∶1的报录比,远不是李小苓经历过的最热门的考试。2015年12月,还是大四学生的她第一次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一个小县城国税局的岗位,有800多人和她竞争。当时,她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杀出重围充满信心。然而,现实给了她残酷一击。

此后3年里,李小苓辗转甘肃各地市,甚至前往青海、重庆等地,参加了数十次考试,国考、省考、事业单位招考统统经历过。

“从参加考试到现在,复习过的资料摞起来可能跟我差不多高!”李小苓有些心酸。“每次都说一定要努力,不能再输了,可是我现在也不知道哪里没有做好,不够用力”。

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为了不给父母添负担,备考期间,李小苓打过两份短工。第一次是在一家电商企业做文员,试用期没有一分钱收入,而同批次入职的同事却能拿到一定补贴。“其他人都是老板的亲戚或老板朋友的小孩,只有我是外人。”虽然待遇不公平,李小苓还是任劳任怨,转正后又工作了半年多,省吃俭用攒下5500元。

打工的艰辛,让李小苓坚定了考取“铁饭碗”的决心,对她来说考“公”就是考“碗”。仅2017年上半年,她就参加了10余次招录考试。

备考需要购买大量资料,还有交通、食宿花费,李小苓很快花光了积蓄,不忍“啃老”的她,只能再去找份工作。

她的第二份工作是便利店店员。这份工作相对清闲,她天天带着书本,利用闲暇时间复习。可几个月后,她就遇上了便利店老板无故拖欠工资的问题。她开始失眠、大把大把地脱发,头痛、腰痛,甚至不时觉得自己可笑,为了考试而考试,就像“范进中举一样”。

即便这样,李小苓还是决定一条路走到黑。她说,3年多下来,一场接一场的考试已经成为支撑她的一切。如果现在就屈服,不仅对不住自己之前的努力,也对不住父母屡次燃起的希望。

“在我们小地方,只有铁饭碗才能带来认同感”

在甘肃,像李小苓一样,执着于“国家单位”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当中还会有人自愿失业,成为考“碗”一族。

就职于兰州一家公考培训机构的张航发现了这一现象。她告诉记者,近几年,省内公考培训市场持续火爆,一些地市的招生比之前翻了一番,就连收费数万元的“高端班”也不缺生源。学生当中很多人经验丰富,参加过不止一次招考。

出于就业压力的“报考热”无可厚非,但这是年轻人听从内心所作的选择吗?刚走上公务员岗位的甘肃小伙子王宇表示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2015年,就读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的王宇在父母的建议下,报考了陕西省公务员,止步于面试环节。原本不打算做公务员的他,对自己的落败颇为庆幸,并在第一时间来到北京,应聘成为北京大学下设一所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

这是一份令许多同龄人羡慕的工作,不仅体面,而且拥有与学术大咖、业界大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受益于良好的氛围,王宇进步飞速。

但没有户口和编制就像一座大山压在王宇身上,父母也时常催促他早日回家结婚生子。2016年下半年,王宇下定决心,参加了西部一个省份公安厅的招考。这次他通过了。

新工作收入不高,每隔3天还要参加一次24小时的出勤。不到一个月,王宇就没有了新鲜劲儿,他重新着手考证、考学,以谋求体制内更好的发展。

“和之前相比,这份工作肯定会有落差,但在我们小地方,只有铁饭碗才能带来认同感。”对于自己的选择,王宇并不后悔。“比如以前没人给我介绍对象,今年刚上班,就有两三个人过来说亲,其中一个女孩子还是研究生学历。”王宇调侃道。

自从成为公务员,王宇就成了亲朋交口称赞的榜样,他的表妹也受此影响报名了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考试。尽管这个女生心里想的还是去大城市闯闯,但父母的苦口婆心以及表哥的亲身经历,最终让她缴械投降。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一些甘肃籍的大学生会在报考时选择地理位置更偏、工作环境更艰苦的岗位,以提高成功率。有受访者表示,“只要能考上,去哪儿都可以。”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公务员这样的工作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入职两年后,甘肃某县国税局科员丁怡发出感慨。

2016年,丁怡从近千人中突围,跨过国考“独木桥”,成为整个家族的骄傲。可步入向往已久的岗位后,她却越来越羡慕自己在南方一家电子厂工作的妹妹。

丁怡坦言,和妹妹交流越多,就越能感觉到自己能力的退化。“我妹每天接触的都是新事物、新思想,人也很有活力。而我已经‘体制化’了,只会机械重复手头上的工作,再回社会什么都干不了”。

一入职,学法律的丁怡就被分派到业务岗,日复一日地核对不计其数的税目。有时为了早点完成工作,她一坐就是一天,一抬头便“两眼直冒星星”。

没过多久,妹妹的工资就多出丁怡一倍,还获得了进修的机会,在几千人的工厂里被委以重任。与此同时,升职加薪离丁怡十分遥远。

“你有能力,但没有资历或关系,很多机会依然轮不到你的头上。”丁怡说。此外,工资待遇也不及预期。她经历过两年一度的调薪,很多人工资只涨了几十元。

丁怡多次萌生退意,但周围人羡慕的眼神让她确信,自己只会抱怨一下,不会真的辞职。“每年身边都有人嚷嚷着要走,但最后没一个真走的,也就是嘴上的劲儿。”她笑着说。

通过“三支一扶”考试成为乡镇干部的戴瑞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严格意义上,三支一扶工作时限只有两年,不算是“铁饭碗”。戴瑞家境富裕,日常工作就是下乡扶贫,他的打算是:“先熬过两年,为以后进党政机关、国企打基础。”

一直考到35岁?

家住甘肃的杨阳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某部委实习。实习经历打开了他的视野,也锻造了他下基层的决心。但出于对公务员职业的热爱,杨阳并不认同身边同龄人持续几年的报考行为。

在杨阳看来,从事任何一份职业都需要来自心底的认同。此外,还要考虑自身性格、经历与报考岗位的匹配程度,不能盲目地将“进体制”当成唯一选择。

从2007年到2016年,在兰州高校任教的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孙百才教授,持续关注甘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在10次调研、53017份样本的基础上,孙百才得出这样的结论——体制内仍是青年的首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和国企等单位就业。在西部省份甘肃,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择业时,大多年轻人将职业的社会声誉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孙百才将上述现象归因于此。他认为,正是这一原因,让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有保障的“铁饭碗”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孙百才还认为,甘肃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转型升级慢,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其他行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导致年轻人出口和就业机会狭窄,纷纷涌入报考大军,进而产生暂不就业、持续备考的“自愿性失业”行为。

为此,孙百才建言,当地政府要推行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企事业单位也要改革僵化的用人制度,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让甘肃高校毕业生以及甘肃籍的外地毕业生实现自由流动。同时,高校作为引导就业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大家自主创业,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全程指导,更新年轻人的就业价值观,预防“随大流”现象的产生。

“最关键的还是作为就业主体的年轻人,转变职业认知,增强自身就业能力,敢于自主创业,主动到城乡基层、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孙百才说。

然而,在李小苓的眼中,多元就业的建议“多少有些不接地气”。她告诉记者,如果这次考不上,她就去随便找个工作,一边上班一边接着考,一直考到35岁——35岁是此类考试设定的年龄门槛,她今年24岁。实习生 王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

(应受访人要求,李小苓、张航、王宇、丁怡、戴瑞均为化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