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水滴筹与轻松筹否认将合并 分析人士:合并是大势

2018-04-13 09:26:36 信息来源:新京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水滴筹与轻松筹将合并?双方CEO否认

双方业务、商业模式高度相似,投资方重合,分析人士称短期竞争考验运营能力,未来合并是大势

水滴筹与轻松筹对比。图片来源:新京报
水滴筹与轻松筹对比。图片来源:新京报

4月7日,一则水滴筹与轻松筹合并的传闻,随后双方CEO作出否认回应,消息迅速掀起了互联网大病众筹市场的波澜。

2016至2017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互联网红利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延伸,以大病救助为主的互联网公益众筹迎来快速发展。目前,水滴筹与轻松筹两家平台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

两者相近的业务架构和商业逻辑,重叠的股东背景,使得外界对双方合并的期待充满想象。但是在双方创始人看来,不同的团队文化和公司运行状况,加上市场并没有明显烧钱导致竞争恶化等情况,目前双方还没有要合并的理由。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国内健康保障市场日趋完善,大病众筹市场终将走向合并,但短期竞争可能还将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工场投资总监申文超认为,作为一种线上、线下互通的模式,网络大病众筹互助很重要一点是要看团队在线下市场的占领速度。

公益众筹行业“双巨头”格局

2014年国内的互联网众筹迎来发展,淘宝众筹、京东众筹等股权众筹平台上线并进入大众视野。也是在这一年,轻松筹上线,不过此时的轻松筹平台更多是“梦想众筹”,基于个人梦想而发起的众筹项目,大病救助众筹并未独立,业务中还包括农产品电商。

此后,轻松筹平台将针对个人的大病众筹单独列出,“微爱大病救助”业务诞生,即人们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的重病筹款。随着参与者增多,部分参与者意识到大病风险。看到这种需求,2016年4月轻松筹推出“轻松互助”业务。

这种业务的方式是:通过发起某个大病项目,众人通过缴纳部分互助金参与其中,抱团抵抗大病风险,其原则是报名者如患病,可按一定的比例获得救助金。

2016年5月,水滴公司成立,不久后推出健康互助类项目“水滴互助”,同样基于发起互助项目实现众人互助。

这种网络互助形式尚未获得法律认可,2016年底保监会就曾约谈部分网络互助平台,就网络互助平台以“互助共济”的名义公开承诺责任保障,公开宣称足额赔付和提取准备金,向公众收取费用并积累资金的行为进行制止。

此后水滴公司继续推出大病公益救助众筹业务“水滴筹”。此后随着业务扩展,两家平台相继又推出保险经纪业务。

创新工场是水滴筹A轮投资方,2016年前后便开始关注网络互助。在创新工场投资总监申文超看来,水滴筹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第三波人口红利。他称,大病救助、互助功能自带传播属性,能把一部分人聚集在一起长期运营,通过微信传播,激发网民的保障需求。

此后随着水滴互助和水滴筹业务规模壮大,行业逐渐形成“双头”格局。

公开数据显示,水滴公司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6亿,独立付费用户超1亿,水滴互助公布的用户数超过2500万人。水滴筹、水滴互助创始人沈鹏对外也宣布,水滴互助日订单量是轻松互助的3倍,水滴筹日订单量占两家筹款平台日订单量综合的55%,并且领先优势还在拉大。

轻松筹方面也对外宣布,其在健康保障市场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是绝对的市场第一;其筹款总额是第二名的10倍,轻松互助会员超过3500万,增速是第二名的3倍;轻松筹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用户突破5.5亿,独立付费用户超4.5亿。

从数据上看,两家平台无疑已经是行业头部。融资方面,水滴筹用了2年左右时间,截至目前宣布完成2轮融资,总融资额2.1亿元;而轻松筹则用了3年半左右时间,宣布已完成C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6300万美元,该额度约为水滴公司融资额的两倍左右。

相同的业务和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市场格局“二八分化”效应,近年来美团与大众点评、携程与去哪儿、滴滴与快滴等各领域头部企业的合并现象,也让外界对水滴筹与轻松筹的合并展开联想。

目前水滴公司业务为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而轻松筹的业务则是大病救助、轻松互助、轻松e保和轻松公益四块业务。前三项主要业务与水滴公司业务几乎相同。“从业务来讲,两家企业肯定是有竞争的。”轻松筹联合创始人、COO于亮称。

其相似的业务构架背后,也具有相同的商业逻辑:通过基于社交传播的大病筹款获得大量爱心用户,同时形成潜在的大病风险教育;这其中,部分风险意识较强的用户选择成为互助会员;对风险意识更强、经济能力更强的用户而言,简单的互助不能满足其保障需求,则以健康险、意外险为主的商业保险便成为这些用户的选择。这便形成盈利点。

“从筹款用户到保险,我们的客户转化率平均在10%左右,这比很多保险公司的客户转化率都高。”于亮说。

不仅业务和商业模式相近,而且两家企业的市场重合度也较高。

沈鹏对新京报记者称,水滴筹的发展得益于二三四线城市及乡村用户的红利,其大部分用户就集中在这个市场。

从梦想众筹起家的轻松筹,在外界看来市场偏重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但是这种情况正在转变。轻松筹一名工作人员称,目前轻松筹的用户在一线及新一线(15个经济发达城市)城市占比为37%,其他城市的占比为63%,这说明轻松筹的市场也在向三四线城市延伸。

此外,双方在区块链等技术方向的探索也都在同步进行。2016年7月,水滴与易安保险等机构发起成立了“区块链保险实验室”,探索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与公益领域中的实用性应用。

轻松筹也并未落下。2017年7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等6家基金会与轻松筹启动“阳光公益联盟链”。公开宣传称,“阳光公益联盟链”在国内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公益,轻松筹作为独家技术支持平台。“目前阳光链上已经运行了1900万个区块,所有筹款信息都已经上链。”于亮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

市场规模将过万亿,“竞合大于竞争”

两家大病救助众筹平台背后,是有着万亿元规模的健康保障市场。于亮告诉记者,从医疗支付比例来看,我国39.7%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支出,大病救助、网络互助以及健康险能缓解个人医疗费用压力。2016年国内健康险市场渗透率为9.1%,预计2020年渗透率可达26%,人均每单健康险的消费价增长到3500元,市场将达到1.3万亿。

于亮并不否认,两家各有优势,“我们有技术优势,水滴的优势在于市场和线下运营能力”。他认为合并对市场而言“是好事”,“业务优化上有互补”。他称,未来也不排除在资本的助推下出现行业玩家合并的可能。在他看来,未来的市场“竞合大于竞争”,“这是一种可以实现双赢的非零和博弈。”

一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家称,大病众筹市场的存在是基于目前国内健康保障市场不完善产生的,“随着医疗、健康保险的完善,未来大病众筹的市场实际上是减少的。如果从发展节点看,目前该市场处在高速增长期,未来会迎来衰落期。所以长期来看,合并会是大势。”

这种合并,在目前并无迹象。

4月8日沈鹏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水滴筹与轻松筹团队价值观上有差异,两个团队未必能合得来;其次两家公司的业务模式有差异,水滴筹采取零手续费模式,而轻松筹的个人大病筹款业务是收取手续费的,“他们是持续收手续费的,账上不是很缺钱。”

对于资本的撮合,沈鹏称,目前双方背后的投资方腾讯、IDG在水滴公司的占股均不算太多,水滴创业团队持股水滴公司的60%,公司的经营是非常独立的,而且水滴公司整体已接近盈利。

于亮也称,目前轻松筹已经实现微盈利,从企业自身而言没有合并的必要性;市场没有出现明显一家独大的状况,不存在一方收购另一方的趋势。在于亮看来,大病救助市场不需要烧钱,没有合并的迫切性,“实际上那些行业合并的情况,都是因为在竞争中大量烧钱打市场导致一方无力继续,最终不得不走向合并。”

有竞争,便要决出优胜。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表示,在水滴筹和轻松筹均进入行业头部时,下一步谁能继续胜出,除了要看平台有较强的审核能力,资金管理的透明性,还要看平台的运营推广能力。

创新工场投资总监申文超认为,网络互助业务的本质带有很强互联网属性又兼具线下功能,这种运营能力更多表现为线上线下的统筹运营,这也是这两家互助众筹平台决胜的关键之一。

新京报记者 刘景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