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疑似圆明园虎鎣今在英拍卖 四叹“国宝”回家路

2018-04-11 17:11:46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者:isen点击量:

点击进入下一页
清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碗在进行拍卖。

艾森网4月11日电 (吴合琴、赵慧颖)综合报道,日前,从康熙“御用碗”以1.9亿的成交价亮相香港,到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器虎鎣(yíng)现身英国伦敦,文物界的动向牵动国人心。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遗落海外的中国文物回流刮起一股风潮,部分文物堪称“国宝”级别。流落海外的文物,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世?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故事?

点击进入下一页
西周时期的稀有青铜器“虎鎣”将在英国肯特郡拍卖。(英国《华闻周刊》资料图)

【斥哉!中方谴责英拍卖行炒作战争劫掠文物】

据此前媒体消息,英国坎特伯雷拍卖行将于当地时间4月11日,拍卖罕见的西周“青铜虎鎣”,这是一件疑似圆明园的流失文物。该拍卖行称,此次被拍卖的“虎鎣”历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估价约在12万镑至20万英镑之间(约合人民币110万至180万)。

“虎鎣”到底是什么?有说法称,“虎鎣”是一种盛水的器物,且器型比较特别,三个腿柱一般为圆锥体,而这件为圆柱体腿柱。它一般是与“盘”类青铜器形成“组合套装”。但也有说法认为,“鎣”实际上是备火长颈瓶,可能是一种油壶。因此,“鎣”的本来面目还有待研究。

对于上述拍卖,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称多渠道与坎特伯雷拍卖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相关拍卖和宣传活动。

4月9日,坎特伯雷拍卖行明确表示,拒绝撤拍上述文物。

国家文物局指出,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拍卖行不顾中方严正抗议,执意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国家文物局不赞成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上述文物的竞拍活动,并呼吁国际友好人士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卖。

点击进入下一页
几经周折,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回归故里。(大公报摄)

【痛哉!逾1000万件国宝流失海外】

“虎鎣”再次将大众视线转到文物流失与回流的话题上。每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在经历“生死离别”后,有些依旧流落海外,有些则能回归“故里”。回望悠悠岁月,它们身上雕刻的不仅是艺术纹理,更是历史的沉重烙印。

上述“虎鎣”之前的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在和家人的信件中,曾详述了他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这些信函与文物一起被发现。

目前虽无法断定该物确为圆明园流出,但回首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时,其洗劫的文物远不止“虎鎣”。当年大量珍贵文物被劫、被毁。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了164万件中国文物。

点击进入下一页
金龙纽“皇后之宝”,是1922年溥仪和婉容结婚时按照清代制度制造的。(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哀哉!清末文物流失严重 溥仪:不知怎么办】

过去,因外界的劫掠造成大量中国文物损失,但中国人自己造成的流失也不在少数。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就详细记述了清朝宝物的璀璨以及文物流失的严重情况。“明清两代数百年来帝王收集的宝物,除了先后两次被外国士兵拿走的以外,其余大都留在宫中。这些都没有清点,就算有记录也没人检查,所以有没有不见、有多少遗失也没人知道。”

“现在想来,这宛如一场大掠夺。参加掠夺的,上下交相贼。换言之,大概有机会偷的,没有不去偷,简直是天不怕地不怕。”

偷的方法千百种。太监趁夜摸黑踹开保存文物的仓储大门,撬开门锁,拿走宝物。大臣、官员们也巧立名目借出宝物,伪装合法地把文物带出,却从此有去无回。溥仪知晓这些事,但不知怎么办,只是回想:“我只想着其他人正在偷走我的财产。”

清朝末年,紫禁城所在地成为中国艺术品流出的主要渠道;辛亥革命后,上海也加入文物买卖市场行列。当时的上海商人因将文物高价卖给欧美人士尝到甜头。欧美人士回到母国,再以更高价转卖致富。

点击进入下一页
陕西渭南博物馆展出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四枚兽首“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中新社记者 张一辰 摄)

【幸哉!国人掀国宝回流潮 海外华人他乡遇故知】

“国宝”的流失,成为中国人心中深深的痛。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一系列流失文物陆续回到中国,支持这股“回流潮”的,正是不断增强的中国经济实力。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人而言,在国外博物馆里看到中国文物的经历,称得上是一次尴尬而又痛惜的“他乡遇故知”。近年来,中国有哪些绝世珍宝失而复得、重归故土?

“十二生肖兽首”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一起现身湖北宜昌。(中新社记者 王康明 摄)

这些用青铜制作的十二生肖兽首,是圆明园中珍贵的宝物。它们诞生于乾隆盛世,造型兼具了中西方的艺术特点。时光倒退158年,北京圆明园的海晏堂前坐落着一个造型别致的扇形喷水台。十二生肖的兽首人身像摆放在石台两侧,每隔两小时,代表这个时辰的生肖像便会从口中喷出水来,设计精巧。乾隆皇帝对这个十二生肖的水力钟非常喜爱,据说有时还会专程到圆明园,欣赏正午时分兽首一起喷水的画面。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自此流失。

2009年2月,一境外机构举行鼠首、兔首的拍卖,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最终,两件兽首被法国皮诺家族购得,并以其家族名义归还中国。目前十二生肖兽首共有七尊回国,分别为鼠、兔、猴、虎、马、猪、牛,龙首保存完好但短期内不会现身,而其他的兽首从离开圆明园至今,未发现任何照片资料和文献记载。

  《洛神赋图》

点击进入下一页
《洛神赋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资料图)

还记得2015年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吗?如果说《清明上河图》是武英殿的明星,那么《洛神赋图》则是延禧宫当之无愧的领衔者。

《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它将“曹植与洛水之神相会、相知、相爱,却因人神之恋无望而依依惜别”的凄美爱情故事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幅画的原作遗失,现存于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皿方罍”

点击进入下一页
“方罍之王”皿方罍的器身与器盖合二为一。(中新社发 陈飞 摄)

这座全身漆黑发亮的青铜器名叫“皿方罍(音同‘雷’)”,是中国古代的一件盛酒器。它的身上雕刻着各式花纹,整器雄浑庄重。罍诞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绝迹于战国时期,在历史上流行时间较短。在皿方罍诞生之时,世界上很多地方仍处于原始文明,它的存在见证了中国灿烂古文明。

1919年,皿方罍出土于湖南桃源一个小山村中,随后器身被文物商购买流失海外。2014年,皿方罍出现在纽约佳士得亚洲艺术品拍卖会上。为了帮助国宝回家,湖南省博物馆致信佳士得商议洽购事宜。国内拍行和买家也表示支持,呼吁华人个人藏家放弃购买。最终湖南博物馆成功购得器身,自此,这件分离了近一个世纪的青铜重器,终于“身首合一,完罍归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