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抢人大战”,仅有好政策还不够

2018-04-07 16:09:37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多个城市升级人才优惠政策,求职者关切如何施展才华——

  “抢人大战”,仅有好政策还不够

  “只要学生证和身份证,30多分钟就收到了落户申请通过的通知。”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应届毕业生双选会现场,一位北京高校在读研究生通过手机APP顺利完成了在线落户申请。根据西安市最新升级的落户政策,全国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西安。

  如今,吸纳人才已不仅是用人单位间的“争夺”,也演变为城市之间的较量,不少城市相继推出并不断升级各类引才优惠政策。

  记者调查梳理发现,优惠政策确实成为城市吸引人才的重要推力,但对于求职者来说,城市发展前景,以及与自身求职意向的匹配度也非常重要。

  各地频出人才优惠政策

  不断推出的人才政策无疑为各地打开了引才之门。

  3月22日,西安推出升级版落户政策。随后单日迁入人口数就创下新高,达到8050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176人,本科学历3139人,大专学历1258人,中专、技校学历505人,人才引进367人。

  去年以来,西安求贤若渴的姿态有目共睹。不仅降低了落户门槛,放宽了大中专学生落户条件,还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如去年5月,西安市出台23条人才新政,其中包括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30万元至50万元奖励,以发放购房租房补贴和提供人才公寓两种形式满足人才多样化的住房需求。

  武汉聘请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等武汉高校校友作为“招才大使”,成都将人才政策广告打进了杭州地铁站,西安最近则召集了40多家单位组团到北大、清华等高校招聘……城市“抢人”招数五花八门。

  前不久,在上海一所高校攻读金融专业硕士的应届毕业生郭全毓,在权衡之后选择来到成都工作。“凭本科学历就可以在成都落户,还可以申请人才公寓。比起上海,这里更让我有归属感。”郭全毓对记者说。

  根据各城市公布的2017年户籍人口数据,成都户籍人口比上年增加36.43万人,西安新增户籍人口则超过20万。

  有关人士认为,城市间展开“抢人大战”可以促进地方政府改善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落户,从而为求职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如西安市在提出“百万大学生留西安就业创业5年行动计划”的同时也提出要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发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并吸引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来西安。

  求职者关心能否符合职业发展预期

  郭全毓虽然选择了在成都工作,但她的大多数同学还是留在上海打拼,“就我们金融专业学生来说,上海能够提供的合适岗位更多。”她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求职者虽然对各大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有关注,但最终影响他们作出决定的往往还是这个城市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期待。一些创业者也表示,城市创业环境,政府行政效率是他们着重考虑的因素。

  在南开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孙红印,去年来到西安市高新区管委会从事项目经理工作。他直言,西安市的人才政策并非自己就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我的研究方向是产业经济学,更倾向于从事经济管理和经济服务,这份工作与我的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更为匹配,至于人才政策更像是锦上添花。”

  孙红印还告诉记者,他在考量城市发展环境时,还会将科教、医疗等资源条件纳入其中,“能否每年给两三万元的补贴并不是重点。”

  在东莞一家房地产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周耀材,面试过许多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他感到,高端人才的引进比应届毕业生更困难。普通应届毕业生更关注第一份工作能否在城市站稳脚跟,许多高技术、高学历人才则更追求职业成长,更在意企业的发展。“面试时,他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具体专业,比如会关心你公司的土地储备有多少,销售额有多少,老板放不放权等。在考虑落户买房这些问题之前,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职业本身。”

  “一些城市目前采取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降低落户门槛,帮助解决起点困难。”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刘文军向记者表示,这些面向起点的措施是有效的,但还不够充分,“还需要建立面向发展的后续措施,如用人单位的人才激励制度,给人才一个稳定可靠而又有吸引力的职业生涯预期,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人才引进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刘文军认为,二三线城市引进高端人才,除了需要获得更多国家层面的支持,大幅度提升科研和创业条件,也可以考虑自己培养并留住高端人才,“此外,弱化人才身份等级意识,强化有效成果导向,会有利于人才的涌现。”本报记者 曲欣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