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重大传染病诊防治水平全面提升

2018-04-01 12:42:33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精准发力

  重大传染病诊防治水平全面提升

  在我国,被排在重大传染病前三位的要算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由于这是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民生问题,因而被列为“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近日,科技部发布了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成果。

  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旨在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式发展。近期,我国已陆续发布了“宽带移动通信”“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油气开发”“集成电路装备”“数控机床”“核电”“核高基”等重大专项实施取得的重大成就。

  1.“三病”列入 重大科技专项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介绍,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经国务院批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启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实施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

  10年来,专项聚焦传染病防控关键领域,以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传染病的诊、防、治水平为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关键技术集成,使我国传染病科学防控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有效应对重大突发疫情、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防控体系不断完善

  对公众来说,对于传染病的记忆莫过于“非典”。那时,由于各方面条件不具备,这场遭遇战打得有些仓促。而有了“传染病防治”专项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10年来,从甲型H1N1、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有效应对”,P4实验室实现“积极防控”,到成功构建全球最大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预警、监测、实验研究体系,控制MERS、寨卡等传染病输入,援助非洲阻击埃博拉疫情,进而实现“主动出击”。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原部长万钢同志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传染病防治”专项为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提供的有力保障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面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我国的应对能力已得到跨越式提升。初步建立了72小时内鉴定300种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的筛查技术体系,在病原监测预警、检测、确证和患者应急救治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为有效应对近年来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埃博拉等重大突发疫情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实现从被动应付疫情到主动应对威胁的重大转变。

  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建立完善了病原体检测、监测预警、动物实验、生物安全、产品研发和评价等技术平台;在新发传染病病原学、病原体结构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成果;聚集、培养了一大批领军骨干人才和青年英才,专业人才队伍得到快速发展。

  3.取得一批防治关键技术

  在艾滋病方面,艾滋病病毒核酸筛查试剂实现国产,将检测窗口期从28天缩短到7天以内,大大降低输血传播风险;推广实施综合强化干预技术方案,使我国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间艾滋病传播减少了62%;基于国产药物优化一线治疗方案使治疗费用降低了79%。

  在乙肝方面,优化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大大降低接种无应答率及低应答率,提高母婴阻断率,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优化重型乙型肝炎治疗方案,将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8.1%降至21.1%,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由84.6%降至56.6%。

  在结核病方面,产出一系列诊断试剂,使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时间由4~8周缩短至6小时以内,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由25%提高到50%以上。

  4.重点部署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

  去冬今春,季节性流感活动水平较往年显著增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专项通过对流行强度监测,及时分析流感病毒的变异,实时发布相关防护诊疗指导方案,科学指导避免社会恐慌,发挥了重要作用。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部署,投入28亿元支持170项科研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国应对季节性流感及其他突发疫情防控中的监测预警、诊断和治疗的科技创新能力。

  由于建立了多种监测和检测网络平台,我国对季节性流感流行强度和病毒变异做到了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报道了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病毒可以导致人的感染和死亡,首次阐明该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发现活禽市场是H7N9禽流感的源头,从而及时关闭活禽市场,迅速控制疫情,实现了精准防控,为我国控制H7N9的禽流感的传播与流行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联合考察报告》中评述:“中国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评估和循证应对可作为今后类似事件应急响应的典范。”因为这个病毒的检测是在很短时间内,我国实现24小时研发成功,72小时下发到各地。这为以后出现类似的疾病赢得了处置的时间。

  此外,在专项支持下,我国开展了突发急性传染病病例临床救治技术研究,尤其针对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建立了病例重症化预测指标体系、临床救治新技术、救治路径和指南。近年来,新药专项还投入近亿元用于流感疫苗佐剂、四价流感疫苗、多价联合疫苗、H7N9相关疫苗及流感疫苗应急研发体系能力建设。目前已有新型流感疫苗成功上市,四价流感疫苗正在进行相关申报审批,有望于2018年上市。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副主任杨哲表示,“十三五”期间,传染病专项将继续围绕总体目标,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网络体系,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检测和重症病例救治能力,自主研发传染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技术及产品,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降低新发感染率、病死率,有效提升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培养传染病防治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我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

  (光明日报记者 金振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