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三十而立看海南(潮起海之南)

2018-04-01 11:21:18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海口城市景观。

陈 磊摄(人民视觉)

  开栏的话

  风从海上来,潮起海之南。

  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海南以“闯海人”的飞扬激情,书写全国最大改革“试验田”的“春天的故事”。曾经封闭、落后的海岛,如今开放、繁荣、文明、宜居。30年砥砺奋进,有太多的回忆长留心间,有太多的沧桑巨变令人慨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十而立,改革的脚步不停,开放的初心未变,以更加精准、更加配套、更加革命的举措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海南正在打造新时代更加开放、更有活力、更为国际化的经济特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

  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本报开设“潮起海之南”专栏,带您走进海南的青山碧海、城市乡间,回望30年的风雨兼程,体味创造历史的豪迈、不懈进取的执着;感受新时代的脉动,聆听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铿锵足音。

  南海浩浩,天风荡荡。

  30年前,海南特区横空出世!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醒了这片沉寂太久的蔚蓝。10万人才“闯海南”,激情竞逐“海南梦”。

  敢闯、敢试,埋头苦干,30年来,“海南人”初心不改,奋斗不止。

  步入而立之年,海南渐入佳境:国际旅游岛建设风生水起,城乡早已旧貌换新颜,而山更青、海更碧、天更蓝。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携30年之积淀,沐新时代之春风,海南新一届省委瞄准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美好新海南的目标,目光坚定,风帆再举。

  新理念,新动能

  让海南更美好的秘诀:为改革开放而生,为改革开放而兴

  “幸好我没走!”

  1994年,俄罗斯人安德烈·伊万诺夫初到海南。从海口到三亚,“一路颠得一生都难忘。”

  那时,亚龙湾没有一家酒店,三亚没几个服务员会外语。外国客人要牛奶,画了一头奶牛,服务员端来一盘炒牛肉。一家酒店的外方管理人员,因为“太寂寞太荒凉”,待了一年就要回国。

  安德烈坚持了下来,成为海南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翻译校对了海南旅游的第一本俄语版宣传册,他所在的旅行社接待俄罗斯游客数量最多。2012年,安德烈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30年筚路蓝缕,从“巴掌大”的渔村,到风情万种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三亚的变化,正是海南发展的缩影。

  数字中有大乾坤:2017年,海南接待游客6745.01万人次,是户籍人口的近7倍;入境游客111.94万人次,提前3年完成接待百万人次的目标。

  从“白天看海晚上睡觉,旅游围着景点跑”,到吃喝玩游购娱一体化产业链愈加完善,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成为海南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2017年,服务业对海南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5%,占经济总量的53.7%。

  海南的蝶变,非艰辛一词可尽。

  建省之初,各路资本跑马圈地。喧嚣过后,泡沫破灭。1995年,海南经济增长率从全国第一变为倒数第一。

  不怕输,不服输,特区的坚强与生俱来。在中央支持下,海南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蹚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

  “海南作为陆域、人口小省,为改革开放而生,也为改革开放而兴。”海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朱华友说,海南的未来,在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建活力、创新之岛。

  改革进入攻坚期,海南也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压力,面临新旧动能转换抉择。与此同时,再度兴起的房地产热,散发出巨大诱惑。

  “决不能成为房地产加工厂!”海南省委、省政府态度坚决,要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之果决,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已成为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海南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培育壮大旅游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等十二大产业,布局6类24个省级重点产业园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7年,12个重点产业实现增加值3291.56亿元、完成税收720.15亿元,占GDP和全行业税收比重分别达73.76%和70.6%。

  “认识和理念提升,思路更清晰,产业更多元、素质更强。”海南省发改委主任符宣朝说,按照“三年成形、五年成势”的目标,海南经济的成色将更足更亮。

  3月31日,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超级医院开门迎客,至少有7位院士领衔的团队入驻。在这里,无需出境,就可使用国际最新医药及器械。数十家现代化的医疗健康机构入驻,9条优惠政策全国独享,博鳌乐城即将站上国际医疗健康产业前沿。

  一本俄语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安德烈说要当“传家宝”珍藏。“里面有让海南更美好的秘诀,”他说,“正在发生的变化,应该都源自‘新思想’。”

  生态省,生态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内生动力

  三角池,“闯海人”无限眷恋,却是海口人心中的痛。

  “人才墙”前,瞪大眼睛觅机遇;一顿“人才面条”“人才饺子”,果腹后高谈阔论,兴来引吭高歌……这里有过希冀,也有过失落。阔别多年,许多“闯海人”依然魂牵梦绕。

  不见了人头攒动,不见了青春飞扬。周围建筑破旧不堪,东西两湖水体黑臭。有早期“闯海人”来怀旧,老远便捂鼻憋气,只得飞也似的逃离。

  阳春三月,夜访三角池,已是另番景象。周边楼宇流光溢彩,湖面波光粼粼,空气清新怡人,蛙鸣悠扬。市民或驻足榕树下闲谈,或在广场上翩翩起舞。

  “变化太大了,太美了,我们现在天天在这里跳舞。”海口市民肖嫦娥带领的社区舞蹈队,把这里当成了“梦想舞台”。

  120天的综合整治,让三角池比30年前更令人神往。

  在海口,越来越美的不只是三角池。五源河从一条小水沟变身为湿地公园;昔日污臭不堪、横贯全市的美舍河变身为市民的亲水绿道……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内生动力。”海口市委负责同志说。

  呵护好最大本钱,既要修复已有创伤,更要预防新的破坏,根本保障靠改革。2015年,海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框住城市开发边界。

  全省一张蓝图。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海南确定生态优先发展战略,将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域和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涵盖全省陆域面积的33.5%、近岸海域面积的35.1%。

  配套改革护航。

  生态优先理念引领下,海南改变考核“指挥棒”,全省19个市县被划分为五大类,分两个平台实施差别化考核,全省2/3的市县取消GDP考核,中部生态核心区的4个市县永久禁止建设外销商品房。

  三沙市赵述岛,渔民祖祖辈辈靠海吃海。这两年,36名渔民甘愿弃渔转产,从事海岛绿化、生态巡护。七连屿工委书记王春说,不远处的西沙洲,“上岛产卵的海龟越来越多,去年发现了170多窝。”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2017年9月,海南省委出台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30条”,旨在用制度性安排巩固生态立省建设成果,促进全省上下转变发展理念、转换发展动力、转型发展方式,闯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海南省又专题部署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工作,决心用两年时间实现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内河湖泊治理“三个全覆盖”。

  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对海南而言,保护生态,永远没有第二选项。

  大民生,大投入

  “特别不发达的地区”,民生投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大雨困村中,进出靠划船。”

  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标念叨的顺口溜,道出曾经的无奈。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定贫困县;堑对村的穷,在琼中县格外出名。村民出行,全靠一座漫水桥。雨水一大,堑对村便“与世隔绝”。

  论自然禀赋,堑对村不差。紧挨万泉河,周围青山连绵,风景那叫一个棒,可就是进出无路。论村民素质,堑对村也不赖。村民原是割胶工,大多勤劳肯干,就是苦无门路。

  2015年,村里来了“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号准脉下药,架桥修路,成立种养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堑对村成为富美乡村。到2016年底,建档立卡的34户156人成功脱贫。

  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到2020年,海南47.4万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5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300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这是必须完成的政治责任,也是必须兑现的政治诺言。”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孟励坚定地表示。

  回溯过往,海南建省办特区30年,是创业振兴的30年,也是脱贫攻坚的30年。不同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海南特区与大陆一海相隔,但长期闭塞,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有人曾戏谑其为“特别不发达的地区”。

  海南人不气馁,变压力为动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过去五年,海南民生支出累计4613亿元,年均增长11%,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平均比重达7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海南全力打造国际旅游岛,“蛋糕”越做越大,但不少中西部县市却吃不着。“交通不便,旅游服务设施不足,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制约了海南旅游潜力的充分释放。”海南省旅发委副主任周平说。

  “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2016年3月,海南召开全域旅游“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工程”现场会,提出更精准的目标。

  这样的创建,创出了海南旅游的新局面,也创出了海南人民的获得感。2017年,海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51.43万人次,实现收入28.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和26.2%;海南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02元,农民收入首次全部超过万元大关。

  文明岛,文明人

  久久为功,海南迎来精神文明创建收获期

  曾经,一道3米高的围墙,隔开两个“世界”。墙那边,是8个商业地产项目,环境优美;墙这边,是琼海市嘉积镇北仍村,环境脏乱差。

  可这两年,围墙却悄悄开了扇门;楼盘销售广告进了村,宣传单上赫然出现“北仍村是后花园”的字眼。

  也难怪,现在的北仍村有谁不爱:身兼“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两大荣誉,仅48户162人的小村,日均接待游客数千人。

  村民王秋香,辞掉了县城酒店客房部经理的差事,回村开起了咖啡馆,“以前说买车建房、文明乡村,像个梦。现在这个梦就真的实现了,我觉得这就是总书记讲的‘中国梦’。”

  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助力北仍村由穷到富、由乱到治、由脏到美,也夯实了海南社会文明建设的地基。

  十多年来,海南坚持不懈创建文明生态村,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列入财政预算,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截至2017年12月底,海南已创建文明生态村1793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85.1%。

  积石成山,海南迎来精神文明创建的收获期。2017年,海口市、琼海市双双获评“全国文明城市”。

  今年春节,一场大雾不期而至,检验着海南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

  琼州海峡无法通航,几万辆车滞留海口,十几公里长的滨海大道,变成停车场。长时间的等待,让游客备感焦虑。

  海口全城总动员。公安、民政、医疗等部门联动,工作人员放弃春节休假;宾馆、酒店提供爱心餐点;会展中心设置了临时安置点,可以休息、过夜;许多市民和志愿者送水送方便面,提供志愿服务。

  “遇到大雾是没办法的事,海口的应急保障、文明程度,我们看在眼里。人美、景好,以后还要来的!”来自重庆的秦女士一行,滞留超过18个小时,但心里暖暖的。

  社会文明建设,需要激发市民文明自觉,也有赖于“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海口整合83条政府部门服务热线,打造12345智慧联动平台,形成快速响应群众诉求、一线化解矛盾的社会治理大联动格局。

  一根针连起万家线。2017年,海口市12345热线日均接话量从年初的700多个增加到4300多个,办件满意率从年初的48%提高到95%。

  有位省领导,周末遭遇噪音污染,没直接找职能部门,而是用手机拨打12345热线,很快就有回复,工作人员随后就到场解决。在省里的会议上,这位省领导不吝辞藻,发自内心给予点赞。

  今年年初,海南决定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深入开展社会文明大行动,创建海南文明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有海的襟怀,有浪的品格,赓续了世世代代耕海牧渔奋斗精神的海南人,正推窗放得涛声来,喜看南海逐浪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