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女人:6位老人照料92岁老母亲 16年30万字护理日记令人泪目

2018-03-29 15:03:22 信息来源:成都商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6位老人照料九旬母亲 24小时轮班,记护理日记 46本30万字日记里的孝心

当年生我育我 如今哄你惯你

点击进入下一页
大儿子、三女儿和幺女   陪老人一起看以前的照片

绵阳涪城区安昌路,一套不大的房子,每天都在上演“一群老人哄一位老人”的场景。这群老人是六兄妹,伺候的对象,则是他们92岁的老母亲。他们的老母亲,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几年前又被诊断出老年痴呆。6位子女24小时轮流值班照料她,吃饭、喂药、测血糖、打胰岛素……他们细细写下妈妈每天的饮食起居、吃药情况。16年来,这些护理日记,已有30多万字,46本,记录着妈妈一天天老去,更记录着一个家庭的孝与爱。

一叠厚厚的日记

27日下午2时许,涪城区安昌路的一个家属区内,70余平方米的老房子干净整洁,陈玉香老人坐在轮椅上,幺女邓秀蓉陪在身旁,两人手握手悄声说话,三妹邓国庆戴着老花眼镜,在一个笔记本上,记录着老母亲刚刚吃药的时间。记日记的习惯,他们已坚持了16年。

46本

邓国庆记录的笔记本封面,写着“护理日记”四个字,时间为2018年。

这个笔记本上,每天都详细记录着陈玉香老人的护理时间、用药时间等。邓国庆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老人年纪大了,已经大小便失禁,随时需要更换老人尿不湿,他们记录着每次更换的时间,方便记住下一次更换的时间。对于用药,同样不能忘记,因为每种药吃的时间和用量不一样,记录着每种药吃的时间,可以知道下一次该什么时间吃,大家都不会弄错。

记录完当天上午和中午的情况,已经从头天晚上开始守候的邓国庆和邓秀蓉,准备回家休息一会儿。即将来接班的,是68岁的大哥邓开广和大嫂陈信兰。

邓国庆拿起另外一个笔记本,在上面写道:哥哥,今天早上妈妈没有起床,中午吃饭后把心脏病药、降压药吃了,半小时后吃“益血生”(三姐)”。

与前面的笔记本不同,这个本子的封面上写着“杂事本”三个字,时间为“2017~2018年”。里面的内容,大部分是照顾的人离开前,交代下一位接班的兄妹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前我和幺妹每人守一晚,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现在不行了,我们晚上两个人一起守。”邓国庆说,到大哥们接班,他们就回家休息一会儿,“现在每天也要写一些注意事项,提醒接班的人。”

在陈玉香老人家中,像“护理日记”“杂事本”这样的笔记本,堆了高高一摞。成都商报记者清点了一下,共有46本,这些本子大部分已经泛黄,但仍保存完好。

点击进入下一页
陈玉香儿女们10余年来记录的“护理日记”

16年

邓国庆看着这些笔记本,眼中闪着泪花。16年来,看着这些笔记本,就能想起他们兄妹6人对母亲照顾的点点滴滴。

92岁的陈玉香老人,有6名子女,大女儿已经72岁,二女儿70岁,大儿子邓开广68岁,二儿子邓开明65岁,三女儿邓国庆62岁,幺女邓秀蓉60岁。

2002年,陈玉香的老伴儿去世,也就是从那时起,陈玉香的身体每况愈下,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多种疾病,几年前又被阿尔茨海默症缠上。幸运的是,6个子女24小时轮流值班照料。

邓国庆是做统计工作的,以前父亲患病住院时,医生每次开药,也说了用量用法。但那时大多数子女都还在上班,需要轮流照料。因担心换班时忘记提醒接班的人,邓国庆想到了用笔记本每天记录,这个做法,在陈玉香老人生病后继续沿用,而且记录得更加仔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妈妈从十余年前开始,就没有再断过药,后来卧床后,大小便还失禁,照顾起来特别难。”邓国庆说,每年老人还要住院,医生也要问各种身体状况。因此,兄妹6人在照顾时,都会详细记录每天的身体状况、用药情况等。

翻开厚厚的笔记本,每本多则上万字,少则数千字,46本笔记本,加起来足足有30余万字。

一群孝顺的儿女

46本日记背后,是一群孝顺的儿女。28日早上6时许,邓国庆和邓秀蓉起床了,她们先将床收拾好,然后开始烧开水,并为妈妈凉了一杯。十余年来,儿女们从不让老人喝隔夜水。都说人越活越回去,年迈的母亲,就像一个小孩。这群儿女就这样一天天,照顾着妈妈。

儿女俨然专家

打胰岛素、测血糖他们都会

测完血压后,看到幺女拿来了测血糖的仪器,陈玉香老人似乎有些不耐烦,把手藏在了被窝里。

“妈妈,乖,把手拿出来,我们再测一个血糖,测了就好起床吃饭饭了。”邓秀蓉笑嘻嘻地像哄孩子一样哄着老人。

客厅的墙上,贴着手绘的图文手腕电子血压计正确姿势、家人联系表和高血压的血压值范围。“刚开始,大家都不会测量血压,就在网上搜索,把正确的使用顺序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方便大家准确测量。”邓国庆说,像打胰岛素、测血糖等,家里人都要先学会准确使用,然后记录下母亲每次的测量值。

在打胰岛素前,邓秀蓉拿着仪器在手中不停旋转,还口中数数。数到36时,停了下来,开始给母亲打针。“我们兄妹都会测血压、测血糖、打胰岛素,我们都可以算得上半个护士了。”邓秀蓉笑着说。

妈妈仿佛小孩

“来,再吃一点,免得肚肚饿”

由于头天晚上没怎么睡觉,27日下午近3时,陈玉香老人困了,上床睡觉休息。下午接近5点,两姐妹开始叫母亲起床。她们已总结出经验,晚上6点后吃饭,老人消化不了。

“妈妈,起床了,鸡都叫了,乖,快起来了!”邓秀蓉小声在陈玉香耳旁说道。可能是没睡醒,老人比较抗拒,还发起脾气。一边喊着“走开”,一边伸手来推。

这招不见效,旁边的邓国庆唱起儿歌,“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听到歌曲,老人慢慢睁开了眼睛。

看着妈妈睁眼了,62岁的邓国庆一边唱着歌,一边做兔子耳朵,蹦跳着来到了床旁。一直到把歌唱完,老人才露出笑容,伸出双手。随后,两姐妹合力给老人穿戴好,扶到轮椅上。

5点半,哥哥邓开广端来专门为老人做的饭,加了点芝麻油,一勺一勺慢慢喂。每喂一勺饭,邓开广先轻轻吹一下,然后再慢慢喂进嘴。喂了几勺后,老人用手推开了。邓国庆赶紧接过饭碗继续喂,老人并不买账。

“还有一点点,来,再吃一点,免得肚肚饿……”哄着哄着,老人又再吃了几勺。

喂饭像哄小孩,饭后的喂药,也一样。

一生辛苦的母亲

“妈妈在,家就在”

2002年开始,邓国庆六兄妹就在家轮番照料老母亲。这十多年,他们几乎没有出过远门,甚至连绵阳近几年开发的大型楼盘,他们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父母在,不远行!这是我们父母以前照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时告诉我们的。”邓开广说。

在邓秀蓉看来,他们兄妹6人十余年来都能不离不弃的照顾母亲,更是一种反哺。

“那个年代,生活很紧张,家里煮的稀饭,母亲总是把米给我们吃,自己就喝点米汤,从来就没吃饱过。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妈妈还落下了贫血,印象中她总是一直忙活,为我们吃了很多苦。”邓开广说,家里的早中晚饭、洗衣服等家务活,母亲也一手包揽。

身边有很多人问他们,怎么不给妈妈请个保姆,或者送到敬老院去。邓国庆表示,大家都有各自的家庭,但是伴侣和子女都能理解,最主要是妈妈每天能见到子女,心中都会高兴很多。

“妈妈在,家就在!家也才更有凝聚力!可以每天见到妈妈,我们心里也很踏实。”邓国庆说。

成都商报记者 汤小均 摄影报道

日记节选

6:00分 换尿裤一次(屎),7:44分 血压116/57,8:00分 洗屁屁、搽药,8:03分 空腹打胰岛素8个单位,9:30分 藿香正气丸一袋 (一天两次),9:40分 换尿裤一次(少许屎);下午“12.30分 换尿裤,14:25 换尿布,4:40分 换尿裤一次(少许屎,有尿),5.25分 换尿裤一次(屎);(晚上)8.10分 洗屁屁、搽药、洗脸、洗脚,9:30分 换尿裤一次(屎),12:30分 换尿裤一次(屎)……

——2018年3月26日

7:47分血压 119/65,8:08分 血糖 6.3,8:15分 吃饭,8:40分 酮酸片2片(一天三次),9:45分 药用炭3片……

——2018年3月27日

你买的药吃了会不会血糖升高?昨晚老妈又开始起床尿尿,一晚上5~7次,吃得少还尿得多。害怕……

——2017年10月21日

我们是分开吃的,吃完这药就需要多喝水。晚上我值班时有时7~8次,最少3次。辛苦了!我们一起加油!

——2017年10月22日

老妈又水淹金山了,床湿得一塌糊涂,我们把所有湿的都洗了,床单下有一块布,你下午回来铺好……

——四妹

老妈昨晚水漫金山,纸尿片、布尿片、毛线毯、小毛巾床单,拉的屎尿,她还知道湿了全丢一地……今早把我忙的,地上全是尿,幸好我把每次晾洗的衣服都摆在空调的桌子、椅子上,每天早晨都是干干的……不然烤都烤不赢……

——四妹

妈就是老了,不知道夹尿不湿了……老妈有咳痰,妈说她吐不出来,一咳就有痰,要吃化痰的药,不知道是不是上次陈姐给的香肠吃遭了还是感冒引起的,要吃点活咳化痰的药才行。——三姐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