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北京城市副中心详规公开:打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2018-03-29 14:50:49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者:isen点击量:

艾森网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 曾鼐)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于29日至30日在京举行,听取和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草案明确,要有序推动中心城区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副中心要打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2017年9月13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布,明确了“一核一主一副”的城市空间布局。“一副”是北京城市副中心。

副中心:打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千年之城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主任张维当天介绍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情况。针对副中心的定位,张维表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两翼的一翼,要重点处理好副中心与中心城区的关系,与副中心外围地区的关系,与城市东部地区和通州周边地区的关系,着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国际人才港沙盘。 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副中心空间结构什么样?张维介绍,将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

具体而言,将遵循中华营城理念、北京建城传统、通州地域文脉,形成“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绿色交通、生态市政、民生共享、风貌景观等专项系统的多规合一。

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

草案提出,要围绕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促进行政功能与其他城市功能有机结合,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对于行政办公区规划,草案明确,要发挥行政办公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序推动中心城区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

草案还提出,依托运河商务区和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等地区,加强商务服务功能的细化落实,制定详细的准入门槛、激励政策与退出机制,重点承接部分中心城区商务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通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以文化旅游区和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促进文化与传统、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时代的融合;围绕三大主导功能形成高品质的城市综合功能,依托城市绿心、家园中心营造宜居的居住环境,建设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市民体验北京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首发列车。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张维介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落实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规划建设管理北京城市副中心。”

针对城市综合交通、职住平衡、公共空间等民众日常生活最关注的方面,控制性详规也作出了部署:

第一,建设以人为本、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以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为主导,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体系。

第二,建设职住平衡的宜居城区。优化城乡职住用地结构,建立混合有序的用地布局,加强住房保障,打造公平、优质、智慧的民生服务体系,推动副中心职住平衡发展。

第三,塑造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构建层级明确、连续贯通的公共空间体系,深挖空间资源,增加公共空间总量,构建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艺术性。

第四,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刚性与弹性的关系,管控好刚性约束条件,避免出现重大结构性问题,通过划定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发展预留弹性空间。

第五,创新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坚持技术创新为人民群众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市人大建议: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

针对副中心的定位和建设,北京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提出不少建议。

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北京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郝志兰说,通州区经历了从卫星城到重点新城再到聚焦通州的发展历程,城市建设和管理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距离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要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严防副中心出现新的“城市病”。

郝志兰具体谈到四点:

第一,认识通州区日前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加快老城改造更新,实现以新带老、整体提升,提高通州百姓的获得感。

第二,按照核心区的标准,提升副中心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行街巷长制、小巷管家制,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要增强副中心城市管理执法力量,加快区和街乡跨部门联合执法平合建设。

第三,认真研究建筑高度管控与土地利用效率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交通、市政、生态、公共服务等各项配套设施规划落地,加快推动中心城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优质资源向副中心配置,优化市郊铁路、地铁和地面公交的换乘系统。

第四,解决好职住平衡问题,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推进共有产权住房供应。(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