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13省份无部属高校吁政策倾斜 终拿下“准部属”身份

2018-03-21 12:16:54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发布者:isen点击量:

13个无部属高校省份多年呼政策倾斜,终拿下“准部属”身份

中西部13省份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这一状况在今年发生了些改变。

全国两会前夕,教育部召开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部省合建”工作宣布启动。

“部省合建”是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河北大学、山西大学、内蒙古大学、南昌大学、郑州大学、广西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高校建设。

 
 

 

“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相当于一种准部属高校身份,省、自治区和兵团对高校现有的支持力度不减,隶属管理不变,我们双方共同合力建设这14所高校。”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3月1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对此解释。

多年以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补齐短板是不少人的共同呼吁,“升格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就是其中一项诉求。

“全国都呼吁了十几年,各个省都在呼吁,1/3多的人口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家都有所需求。”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则表示,14所高校进入到部省合建,给这些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时对当地其他高校也有带动和辐射作用。

陈宝生3月1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不远的将来,这些高校将快速成长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向“国家队”水平迈进。他指出,这种高校被称为“部建高校”,是一块金字招牌。

“列入部属高校序列”

对于多年希望迈入“国家队”的这14所高校而言,部省合建的意义并不寻常。

隶属关系不变,同时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和部属高校一视同仁,地方政府继续加强对高校的领导和支持,这是今年两会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给出的阐释。

教育部目前共有75所直属高校,分布在全国18个省份。

此前,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西、贵州、广西、海南、云南、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等13个省份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在“直属”和“非直属”之间,除行政管理归口外,科研经费、师资力量等办学资源也大有差别。

澎湃新闻统计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后发现,当年已收录数据的6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拨入经费约675亿元。这一数字由约37亿元科研事业费、近90亿元主管部门专项费、近309亿元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近217亿元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近17亿元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约5亿元其他经费组成。

上述64所直属高校,在当年的14.8万个“学校研究与发展项目”中,共拿到约431亿元的拨入经费。资料显示,这些直属高校的在读研究生约27万人,平均每人得到15.9万元经费。以北京大学为例,当年拨入经费约17.7亿元,在读研究生6961人,平均每人得到约25万元。

而在地方院校一栏中,已收录数据的有1375所,拨入经费约514亿元。这一数字由近35亿元科研事业费、约100亿元主管部门专项费、约181亿元其他政府部门专项费、约137亿元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近55亿元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和近6亿元其他经费组成。

同样的,这些地方院校在当年约24万个“学校研究与发展项目”中,共获得约293亿元拨入经费。根据资料显示的约25万参与研究生,平均每人得到11.7万元经费。

此外,上述资料也显示出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地方院校在教学、科研人员拥有量上的多寡。

当年收录数据的教育部61所直属院校共有约21.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每所院校拥有近3600名;而收录数据的1409所地方院校共有约69.6万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每所仅约490多名。这意味着,教育部直属院校在人才拥有量方面约为地方高校的7倍。

政策扶持中西部地方高校

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政府和高校的共同目标。一直以来,相关政策的出台都有意改善高等教育区域不平衡的状况。

早在2001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即宣布启动。

该计划首次确定北京大学与石河子大学,清华大学与青海大学等13对东西部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实施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师资队伍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

既有的数据显示,在对口志愿计划实施第8年,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等5所受援高校同批入选“211工程”,13所受援高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也由5个增长到46个。

对于13个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2004年,教育部决定与这些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属大学,这是省部共建政策的由来。

省部共建的初衷是完善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基于同样的初衷,2012年,最早列入省部共建的郑州大学、贵州大学以及山西大学、河北大学、南昌大学、云南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14所大学进入了“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这一工程由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专项支持一所本区域内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简称“一省一校”。据中新网2014年报道,从2012年开始到“十二五”末,国家共拿出60亿元人民币对上述14所高校进行支持。

但据《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报道,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在当年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上表示,包括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优势资源评审布局中,地方“211工程”高校、省部共建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的政策差距太大,并不公平。

上述报道还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提出,贵州大学在校学生6万人,人数超过绝大多数“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但自1949年至2012年的63年间,中央财政对贵州大学的累计投入仅为1.63亿元。

“这63年的投入还比不上中央财政对我以前工作的浙江大学两个月的投入。”郑强说,这非但谈不上教育公平,反而让人担忧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郑州大学2016年拨入科技经费约3.5亿元,贵州大学这一年的拨入科技经费则约1.9亿元,两者都少于当年已收录数据的6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拨入经费平均值。根据上述资料,64所高校当年拨入经费约675亿元。

2013年7月,“一省一校”的14所大学自愿组成联盟,并在2016年更名为“中西部一省一校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联盟”(Z14)。

除了发挥各校特色和优质办学资源,开展全面合作外,根据官方资料,该联盟的成立以努力争取中央政府更大的支持,推动中西部无部委直属高校省(自治区)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促进形成国家对中西部高校持续、稳定的支持为目标。

“联盟本身给出一个信号,在这些地区的高校有一种追求,高等教育资源缺少的地方有这个诉求,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认真对待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洪捷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为什么说一个地方要有一个高水平大学?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

“‘双一流’建设能带动中西部高校发展”

2017年,“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Z14大学联盟成员中除山西大学、河北大学未入选外,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南昌大学、贵州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内蒙古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均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双一流”由此也被视作中西部高等院校的发展机遇。

据新华网3月12日报道,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就表示,云南大学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双一流”建设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在空间上打特色牌,时间上打梯队牌,实现错位发展。

云南是一个边疆欠发达省份,与很多省份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高层次人才缺乏。“从目前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情况看,我们与他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高层次人才拥有量不足。”林文勋说,云南大学要围绕建设一流大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同时也是为云南省引进和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

但也有人质疑,“双一流”建设是否会拉大差距,影响中西部高校发展。

3月1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此表示,“双一流”建设是我国新世纪一项重大工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只会带动全国高校的发展,不会对中西部高校发展造成影响。

他强调,“双一流”是开放、动态、持续激励的计划。可以打破身份固化,以前一些类似的计划会有身份固化的弊端,但“双一流”建设不会。

“这本身就给中西部高校打开了一扇发展的大门,第一批你没进去,你可以积极发展培育,达到条件就可以进来,有了上升的通道。”

他还特别提到了“部省合建”计划。

“教育部把这些学校列入部属高校序列,相当于一种准部属高校身份,省、自治区和兵团对高校现有的支持力度不减,隶属管理不变。我们双方共同合力建设这14所高校。在不远的将来,使它能够快速成长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向‘国家队’水平迈进。这就叫做部省合建。这种学校可以把它叫做部建高校,这是一块金字招牌。”

院校领导呼“部省合建”政策落实

升格部属高校,进入“国家队”,多年来无疑是这14所高校共同的期盼,部省合建由此被视为重大的推进举措。

“全国都呼吁了十几年,各个省都在呼吁,1/3多的人口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大家都有所需求。”全国政协委员、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近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教育部一直以来都在着力解决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

“包括以前的‘省部共建’等,都是政策支持。但我们一直以来还在呼吁,因为地方高校其实最缺钱,办学水平不够。教育部直属院校办学水平高,所以我们希望得到教育部的支持。”

王光谦表示,部省合建计划启动之后,未来会发挥四个方面的优势,即省里继续支持优势、教育部支持优势、对口支援高校的支持优势,以及高校本身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14所高校进入到部省合建,给这些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作为部省合建高校,其大学制度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都会被纳入教育部整体的战略考量,因此会带动14所高校未来办学水平的提升。

“这些高校在地方,对当地其他高校也有带动和辐射作用,可以更快地推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地方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发展。”他表示。

部省合建政策如何落地,是不少人当下共同的关注。今年全国两会上,赵跃宇就递交了相关提案。

在他看来,13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过去长期投入不足,基础条件不强,因此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加强底板。“中西部无论是14所还是其他院校,普遍跟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有差距,这个差距是现实存在的,无论是整体办学条件,还是水平。”

赵跃宇在提案中建议国家尽快启动相关项目,对中西部高校的基础设施、保障条件等以及办学资源、水平进行整体调研,制定发展计划,争取三五年之内取得成效。

“对中西部地区14校而言,以前归地方政府管理,要参与地方高校办学资源的竞争之中,现在进入部省合建,就要纳入到国家层面进行考虑。”

他指出,部省合建后学校纳入教育部“一盘棋”中,除已经明确的“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与直属高校同等对待”外,还有哪一些扶持政策能够出台、支持力度有多大、怎样强化管理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对于这些学校自身而言,进入部省合建,也意味着要有新的发展目标和追求。“过去财力有限,现在加上中央政府的支持,发展速度应该会更快、更好,所以要尽快完善自己过去的发展规划,按照新的要求和条件,制定出台新的举措。”

“教育部直属高校无论是办学思想、办学要求还是办学水平,整体上比地方高校高一些。”他强调,在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学校一定能够按着新的目标加快发展,并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以带动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些实质政策支持要求,“比如经费和招生指标等。” 赵跃宇在接受媒体时表示,希望结合这些中西部高校的具体实际,采取措施,缓解博士生名额紧缺的问题。同时,按照教育部直属高校标准,给予有关高校本科生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指标等。

不过,他也明确表示,办学最重要的还在于学校自身的努力。“不是说没进到部省合建就不发展了,纳入教育部直属不是根本,努力提高学校水平才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