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女人:6岁娃写给天堂里爸爸的信:我长大了,请放心吧(图)

2018-03-20 15:48:30 信息来源:沈阳晚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六岁娃写给天堂里爸爸的信催泪朋友圈

记者邀请三名心理专家,教妈妈如何帮孩子走出丧父之痛

点击进入下一页
小芋涵写给爸爸的信感动无数人

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在冬季中感受到春的温暖。

近日,一篇《六岁孩子给爸爸写封信,一个月了还没寄出》的短视频在很多沈阳家长群中流传。记者联系了视频中的男孩和他的母亲。原来在去年年末,孩子的父亲因病突然离世。在父亲去世的一百多个日子里,六岁的孩子通过不断给天堂里父亲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六岁娃的信刷爆朋友圈

写信的六岁男孩名字叫芋涵,目前还在上幼儿园。

这封题为《写给爸爸的信》只有100多字,写在田字格中,孩子用铅笔写的,语言真挚,令人感动。

“爸爸您好。爸爸我好想您呀!您在天堂那边过的好吗?我长大了,我会听妈妈的话。我和妈妈都想您。您的儿子芋涵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好的大学。请爸爸放心吧。我会健康快乐成长为一名工程师。请爸爸在天堂看着我吧。此致,敬上。儿子芋涵。2018年1月11日写。”

视频中,小芋涵正在朗读这封信。朋友圈里的留言则让人感动:“愿天堂那边的这位父亲,保佑这对母子平安健康地走向未来”“字字触心,泪流不止”“加油,你是坚强的男子汉”……

写这封信时还是两个月前,但芋涵却不知该寄向何方。

点击进入下一页

父亲因脑瘤离世

母亲“骗”孩子“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

芋涵的母亲刘女士今年50岁。她的人生很坎坷,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2008年,他与郎先生相识相恋,走进婚姻殿堂,随后有了宝宝。然而,2015年丈夫被查出脑瘤。2017年12月,丈夫突然离世,年仅44岁。

“孩子还小,我不知道如何告诉他这个事实。”刘女士说。

“我就告诉他,爸爸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叫天堂。我没有让孩子参加追悼会,但是起灵的时候,他在场。”

丈夫去世后,芋涵喜欢一个人独自呆在房间里,不希望有人打扰,他经常对妈妈说:“我感觉家变了。”

刘女士告诉记者,丈夫去世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日子还要朝前走。可是,每次看到儿子发呆的样子,自己的心就很痛,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走出丧父之痛。

“想爸爸了,就给他写封信吧”

今年一月的一天,刘女士偶然看到儿子在作业本上,写了“爸爸”两个字。刘女士忍住泪水说:“你想爸爸了,就给他写封信吧。”

第一次写信的时候是爸爸离开的第13天。芋涵问妈妈:“天堂在哪?我们能不能坐飞机去看他?”去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一家三口去看灯会。今年的这一天,芋涵突然问妈妈:“我们能不能拿着爸爸的照片去看灯?”面对孩子的提问,刘女士只是不断地流泪。后来,她看到夜空满天的星斗,告诉儿子:“天上最亮的星星就是爸爸,你想爸爸的时候就去看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星。”

最大心愿: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刘女士的工作很忙,每个月要上两个夜班,赶上这两天,芋涵或在幼儿园园长家里住,或在亲戚家住。

刘女士很担心,害怕孩子的心理不健康。现在,刘女士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长,做个快乐开心的人。她希望自己能学到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式。

为此,记者就这对母子的现状,采访了三位知名心理专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来帮助这对母子。

儿童问题专家:妈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儿童问题专家闫秀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了母亲的两个做法:“让孩子写信给爸爸,爸爸的形象转化成星星。这两种方法对孩子是有帮助的,可以帮孩子释放内心对失去父亲的恐惧、焦虑和无助感。”

她分析道:“孩子喜欢一个人在家,感觉家变了,是潜意识中感觉到家的支柱没有了,他想承担起家庭支柱的责任。通常单亲家庭的妈妈容易把对丈夫的依恋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会潜移默化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像个小男子汉一样活得沉重。建议妈妈,要不断给孩子信心,无论爸爸在与不在,妈妈都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人,是孩子最值得信赖的人。”

亲子教育专家:对7岁以下的孩子谈死亡,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

亲子教育专家周永梅认为:“和孩子谈死亡的问题时要细分年龄段,7岁以上的孩子对死亡的真实意义的理解更深,7岁以下的孩子对死亡意义的理解更模糊。”

她说:“对7岁以下的孩子谈死亡,要说得模糊些,比如这个妈妈说‘爸爸去了天堂’、‘爸爸变成天上最亮的星星’是可以的,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比如‘老树叶’的故事:一个小叶子从小长到大,变成了老树叶,它要重新回归大地,重新变成养分,滋养出新的嫩芽,又变成新的叶子出现,死去的亲人就像一片叶子一样生生不息地存在。这样说死亡的效果,让孩子的丧失感不会很强烈,天堂、星星,在孩子内心中还是有存在感的。”

创伤治疗专家:亲人去世应该告诉家人,后者有知情权

医大一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刘盈表示:“这个事情属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范畴,不属于普通的心理治疗。表面上看是小事,其实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会对家庭中的某个成员隐瞒死者的死亡信息,但一旦该成员知道了真相会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产生心理问题。亲人去世应该告诉家人,家人有知情权。但传达这个消息,要分三步:先铺垫,善意谎言以及找准时机。”

在刘盈看来:“对于丧父的孩子来说,除了通过写文章、自由涂鸦、做沙盘游戏等方式,还可以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来解决心理问题。对于母亲来说,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孩子。”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主任记者 吴强 文并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