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量子、磁疗等可能是伪科学 披高科技外衣迷惑性强

2018-03-19 13:23:29 信息来源:科技日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祛除伪科学“魔性”亟待科普发力

随着消费者自我防范意识的增强,假冒伪劣产品也“升级换代”,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假货被不断曝光。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谈到了一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骗局:他的姨妈曾买过一个所谓的“量子挂坠”,并跟他说,“据说利用你的这个技术可以防癌”,潘建伟立即辟谣,“根本没有这回事”。

潘建伟是量子科学领域的专家,这场骗局可谓是李鬼撞到李逵,谣言不攻自破。然而,普通人对高深的量子科学缺乏正确认识,一不小心中招也是在所难免。以高科技之名造假,区别于传统的坑蒙拐骗,具有很强烈的迷惑性,缺乏科学素养或者对新技术了解不全面的消费者经常上当。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前些年,磁疗、竹炭和纳米就成为假托科学名义开展虚假商业宣传的重灾区。造假者擅长移花接木之术,把一些新技术没有得到论证的功能嫁接到与之无关的产品上。这些被利用的新技术,的确推动了一些领域的进步,但是泛泛地夸大技术的功能,将其包装为无所不能,其实就是对科学的亵渎和污蔑。

 
 

 

受骗者对打着高科技旗号的造假缺乏免疫力,首先是出于对科学的信任;然而,这种对伪科学的偏听偏信,又恰恰构成了对科学的实质伤害。显然,这组矛盾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科学本身出了问题,而是科学在传播过程中被利用。真正的科学传播乏力,依托于不法利益的伪科学才乘虚而入。

伪科学产品具有这么强烈的“魔性”,还在于它们标榜的体验或功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伪科学仿佛现代的狗皮膏药,一贴就灵,而且哪里都可以贴。比如所谓“量子挂坠”,标榜既有一般挂坠的装饰功能,又能防癌,很多人哪怕将信将疑,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圈套。他们信奉伪科学产品,其内心出发点不是信任科学,而是希望实现其标榜功效的强烈欲望。

科学不是神话,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十全大补丸”。增强公民科学素养,不光要告诉人们科学能做什么,还要明确地让人们理解科学不能做什么,让更多人意识到科学的局限。

这些年,公共科学传播的成效不小,很多重大科学成果成为网络热词,原本生僻的科学术语在普通家庭的餐桌上被讨论。这对促进人们树立科学意识、激发下一代投入科研创新事业、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都有着重大意义。不过,真正的科学传播应该是辩证的,既不能宣扬科学无用论,也不能一味追求实用主义。

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者,往往利用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编织谎言。现实中,确实很难让每个人对重要科学理论和科技成果说得清清楚楚。比如量子科学,尽管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已经尽可能通俗地讲述了其原理,但很多人听起来依然觉得云里雾里。没有关系,与其要求每个人都理解科学术语的涵义,不如让他们明白科学术语不是万能的。

俗话说,不破不立,真正信仰科学的人,对科学有着清醒的认知,而对伪科学的偏听偏信,实质上就是一种迷信。做好公共科学传播,就要破除这种迷信,不光要宣传科学的功能,也要找准普及科技的应用场合,让科学精神走进千家万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