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文物变“网红” 国宝守护人热议“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2018-03-13 13:18:54 信息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国家宝藏》节目热播后文物变“网红” 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谈文物保护及文化传承

国宝守护人热议“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活化闲置文物,也是另一种文物保护。2017年岁末,随着《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的播出,文物变成了“网红”,这为“文物活起来”带来哪些启示?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要保护利用传承好民间收藏

“最近热播的《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用‘高大上’的方式挖掘出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就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等话题展开讨论。

刘玉珠表示,扶贫要精准,让文物活起来也有一个精准的问题,要为不同的社会阶层,提供不同的文物资源的节目和活动,让大家都感兴趣。

对于以后的具体措施,刘玉珠提出,在激发文博人的创造活力,挖掘存量较大的博物馆资源的同时,还要引导民间文物收藏,特别是民间文物的保护利用,来规范文物市场。“民间文物收藏数量很大,参差不齐,要保护利用传承好这些民间收藏。”刘玉珠透露,目前文物局正在对民间文物收藏进行调研座谈,着手起草相关政策,进行正确引导,解决民间收藏中的法律问题、鉴别问题等,使得民间文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此外,针对文物安全话题,刘玉珠表示,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基础,要明确地方政府属地原则,承担文物安全主体责任,也要细化和落实主管部门主管责任人的责任,必须是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出了问题要追责,不能有丝毫含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

国家博物馆正在推进智慧国博建设

博物馆的馆藏和展品数量之间有着巨大差距,《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的热播也让大家思考,如何才能让这些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活起来。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视节目不是唯一的方式,今年国博也会有一些新尝试,给观众惊喜。

王春法介绍,故宫博物院有180万件藏品,真正展出不到1%,而国博有140多万件藏品,真正展出大概2万件,目前确实存在盘活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的任务。

他说,去年几档文物类电视节目的热播,给各大博物馆都带来了更多客流量,国博2017年有806万观众,比2016年增加了51万,“数量增长还是很明显的”。

王春法说,目前国家博物馆正在推进智慧国博建设,采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希望未来能将收藏在禁宫中的文物数据公布,至少能让观众知道国博中有哪些文物、现在是什么状况。同时也会和地方博物馆合作,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实现馆际互借,推动展览的交流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国家宝藏》播出后 参观者增加了三分之一

北青报:为什么会参与《国家宝藏》这个节目?

马萧林:2017年6月,中央电视台邀请我们参加《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并挑选三件文物。到8月22日,《国家宝藏》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央视领导和节目主创人员与我们9位馆长座谈,我们知道,这是一档央视重点打造的具有原创性、探索性的综艺纪录式节目。

北青报:河南博物院有17万件馆藏,为什么挑选了贾湖骨笛、妇好鸮尊和云纹铜禁这三件文物?

马萧林:我们起初确定的范围就是九大镇院之宝,分别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武曌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总的挑选标准是其价值在全国同时期文物中独树一帜,制作工艺不同寻常,文物背后有故事,还得适合在电视节目进行展示。比如四神云气图,这是一幅大型壁画,而且正在院文保中心做保养,玉柄铁剑不便频繁移动,所以它们就被排除掉了。贾湖骨笛距今8000多年,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科学价值,都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也能反映中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卓越成就。夏商东周时期的核心区域主要在河南境内,青铜器量大品位高,也是河南博物院藏品的一大特色,所以我们就重点选择青铜器。妇好鸮尊出自妇好墓,造型奇特,有故事;云纹铜禁是考古发掘罕见的“禁”类器物,失蜡法铸造,制作工艺繁复,也有故事。因此就选定了这两件代表性青铜器。

北青报:有想到《国家宝藏》会变成“网红”节目吗?

马萧林:《国家宝藏》火得出乎意料。去年12月17日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三集是河南博物院,我也是在播出前一周才看到了整片。《国家宝藏》之所以火爆,除了独特的创意,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个团队在拍摄过程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例如,在《一眼千年》MV里,有一个我解开绳子打开画卷的场景,虽然MV里只有几秒钟,但实际拍了四个多小时。

以前在电视看到的文物节目大都是鉴宝类节目,对于我们文物工作者来说,这类节目虽然吸引眼球,但是过多强调了文物的经济价值,还是希望电视节目更多展示文物所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人文情怀。

北青报:节目播出之后,对河南博物院带来了什么影响?特别是观众量方面。

马萧林:节目播出之后,河南博物院的观众量比平时增加了大约三分之一,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都是冲着节目中播出的三件镇馆之宝来的。我们的主展馆现在封闭,准备做抗震加固维修。

北青报:节目变成了“网红”,博物院成了“网红”,您也是“网红”,感觉如何?

马萧林: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大都比较严谨内敛一点。我是第一次在央视如此庄重地录制这样的节目,几位馆长都穿着中式服装,坐在那里还是有点紧张和拘谨,不像平时学术交流的场合大家侃侃而谈,不过这也是个新挑战。当然我也学了很多新知识。

节目播出之后,确实认出我的人多了。有一次我刚走出博物院大门,就有几位年轻人边走边说笑,突然其中一位年轻姑娘看见我大喊“马萧林”院长!时常会有观众看到我,说这是院长吧。还有一次一位初二的学生拿出明信片让我签字,说看了节目来博物院看看国宝,回家以后他还写了信给我,讲了自己小时候来参观和现在来参观的不同感受,也给我们提了一些建议。

大家通过电视认识我们,是压力也是激励。以后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给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北青报:能上节目的藏品毕竟是少数,大量馆藏的文物怎么才能“重见天日”?

马萧林:未来我们会通过馆际交流,举办各种专题展览;主展馆重新开放的时候,新的基本陈列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引入AR技术、视频直播等年轻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加参与互动。此外,我们还会提供一些专家讲座、志愿者服务等形式传播文物信息,并将文物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当中,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宝藏》总制片人吕逸涛

第二季希望带观众看看海外流失文物

北青报:为什么会想要做这样一档节目?

吕逸涛:最开始提出创意是在2015年了,当时我们团队成员在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创意节目大赛,提出了《国家宝藏》,最终拔得头筹,获得出国培训的机会,但当时就是个想法,没有细化。回国之后,我们把方案落地,后来跟故宫博物院合作,才有了这个节目。

北青报:全国博物馆很多,这次出现在节目上的是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为什么是这9家?

吕逸涛:他们都是国家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本身就是,其他8家是中央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而且是第一批。所以这次我们就选择了8家和故宫博物院。节目还会有第二季、第三季,其他博物馆也会陆续出现在节目上。

今年第二季已启动,争取能早日跟观众见面。

北青报:这档节目跟央视之前的文娱节目风格很不一样,是怎样一个创作过程?

吕逸涛:首先明确的是,已经有过的文物宝藏类节目形式,我们都放弃。其次,什么样的表达形式能让年轻观众更容易接受。整个节目从录制到推出,我们打磨了两年,也试过全景式纪录片、演播室、舞台等单一的表现方式,但是都不足以吸引关注,让文物在画面中绘声绘色活跃起来。所以最后,我们既有纪录片、演播室,也有话剧,灯光舞美服化道,是一种打破DNA重组的创新,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和顺序,还创造了“国宝守护人”这个概念。现在,观众喜欢接受,说明我们创意是成功的。

北青报:有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故事?

吕逸涛:我觉得传播效果就是个惊喜。特别是年轻观众这么认可,变成一个“现象级”的节目。网友在《国家宝藏》的播放页面,几乎没有批判谩骂,更多是夸奖和自豪,什么“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这都是我们90后、00后的观众给出的评论。

北青报:第二季的节目会不会有所创新?比如跟海外知名博物馆合作?

吕逸涛:经过第一季的研判、录制、传播,我们已经形成了标准的模板,只会在基础上进行精准地修正和提高,不会大的调整。而且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别人的模仿也不能超越。至于与海外博物馆合作,我认为很有可能。今年我们正在做“国家宝藏”品牌的海外推广计划,跟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都会有一些合作,除了他们的文物,我们也想通过节目带观众看看流失在海外的中华文物,即便他们暂时不能回家,也可以一起看看这些文物“过得好不好”。

本组文/本报记者 董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