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招不来、留不住…… 急救医生不像电视里那样炫酷

2018-03-12 12:32:11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招不来,留不住” 一辆120上只有半个医生

《急诊室故事》、《急诊科医生》……这两年讲述医院急诊医生的影视作品热播,不过你知道吗?在急诊室的更前沿,还有一种医生,叫作急救医生,他们的工作场所很狭小——120救护车。这次全国两会上,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代表坦言,现在全省平均一辆120救护车上只有半个医生,很多城市面临有车却派不出的尴尬。

“招不来,留不住”,一辆120上只有半个医生

“早些年救护车就是承担运输功能,而现在救护车里的医疗硬件设备已经比较齐全,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以及各种药物都到位了,但急救医生的数量非常缺乏。现在很多城市因为没有足够的急救医生,急救车就空在那儿出不了车,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陈鑫说,江苏13个设区市(不含独立调度运行的县市区级急救中心),共配备了急救车501辆,专业急救医师仅252人。江苏对院前急救医师短缺非常重视,此前在保障急救医生晋升机制上在全国已经首开先河,但“人难招、留不住”现象还是十分普遍。

 

 

陈鑫认为,究其原因在于,急救医生的工作场所比较特别,主要就是在急救车上,从接到病人到转运至医院途中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很多急救医生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前景;工作苦、风险高、待遇低……种种原因,导致了急救医生“人难招、人难留”。就拿南京来举例,2017年南京共招录了4名急救医师,但同期有6名急救医师辞职,今年初又有2人离职。

可否定向培养3年医师,毕业了直接当急救医生?

陈鑫建议,当前要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薪酬体系,制定符合院前医疗急救特点的绩效分配机制,提高急救医师待遇。他比较看好目前上海、北京等地采取的“定向培养”模式,如果在全国推广则可以培养更多的院前医疗急救人才。陈鑫还建议,放宽急救医师的从业资质要求。目前院前医疗急救医师要求有执业医师资格,但有执业资格的医师往往不愿干急救,建议采取“大专定向培养三年制临床医师”,让其毕业后直接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在高速服务区设立救护点

打造“空中120”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刘璠同样关注急救工作。作为一名骨科医生,刘璠经常遇到车祸急救的病人。他说,交通事故发生后的半小时被称为“生命黄金半小时”,如果在这个时间内能得到第一时间救助,挽救成功率会大大增加,而在90 分钟内获救,其生存率仅为 10%以下。

刘璠说,相对于比较完善的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而言,救援体系比较薄弱,对交通事故的发现大多是依靠路旁的紧急电话和交警巡逻,一旦发生事故因车辆堵塞难以通行,或由周边城市派车难以在最佳时间到达现场开展救治,难免造成事故处理的延误乃至死亡。

为此,他建议,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方法,按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建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紧急救援体系,健全紧急医疗网络。以高速公路服务区为依托,设立医院救护服务点,配备必要的救护设备,同时对服务区的人员进行急救培训。一旦堵车后,服务区的工作人员能从另外一个方向,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进行急救处理,为后面的救治赢得时间。

此外,刘璠还建议建立“空中120”体系。大中城市配备专门的救护直升机,在交巡警的配合下利用专业的抢救知识和技术,保证紧急救援系统的有效运转,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 新华报业全媒体

记者 张可 石小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