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统编教材审查专家:编中小学教材比编大学教材难多了

2018-03-12 12:29:00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统编教材:一刀一笔都要毫厘不爽

“编中小学教材比编大学教材难多了”

为什么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人的称呼中都是“子”?

“四”字的第二笔到底是横折还是横折钩?

 

 

寒号鸟是鸟吗?

……

这些似乎不是问题的问题,却需要教材编写专家们认真对待,一一回答。

教材是中小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17年9月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在全国推行后,社会公众对教材的关注度更高了。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走访了多位统编教材的编审者,了解教材编写背后的故事,很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工匠精神”,“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要让孩子们喜欢这套新的教材,我们就要做到规范、精准和严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说。

每一课都要拿到课堂上去试教

这些年我国中小学的教材更加强调了跟学生生活实际的贴近性。但是如何贴近?

“遇到难题了就向儿童请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授高德胜介绍说,这是教材总主编、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鲁洁给编写组支的“高招”。鲁洁教授曾主持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研制,对义务教育课程教材工作有很深的见地,“每一课都要拿到课堂上去试教,成了我们编写教材中的一个必要环节”。

高德胜记得,三年级下册教材初稿成型时,他们准备去小学试教。当时要试教的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一课,“鲁洁教授特意提出,将关于交通发展等城市味道比较浓的课放在农村小学试讲,看看农村儿童有什么反应,能不能理解”。

那次试教安排在南京市江宁区铜井镇中心小学。这里与安徽交界,离南京主城区约50公里的路程。当年83岁的鲁洁老师也一起去听了试教,他们早上6点30分便出发了,赶到学校时第一节课还没有开始。

虽然辛苦,但是收获颇丰,“整整一天的试教让我们的修改思路豁然开朗。”高德胜说。

“试教”几乎成了统编三科教材在编写和修改过程中的一个“法宝”。

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执行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记得,七年级教材初步定稿后,便印刷了一部分用于试教。在一次试教《百家争鸣》的课堂上,一名学生问:“为什么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人的称呼中都是‘子’?”当时执教的是一位年轻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只好回答说:“这大概是当时的习惯称呼吧。”

“这样的疑问只有在学生真正的学习过程中才能产生,因此,这样的问题就该在教材中进行释疑解惑。”叶小兵说,于是,在修改后的教材中,这一课的课文旁边就增加了一则“相关史事”,介绍在春秋时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是一种尊称;到了春秋末期,人们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到了战国时期,“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

“编教材要上对国家负责,下对儿童负责。”高德胜说。而这其中最难的就是教材框架的搭建。“框架搭建表面上看是一个内容分配的技术性问题,但实际上是教育规律探寻的教育性问题。”这个过程中,真正走近学生、走近课堂,才是解决难题的最佳途径。

走出“寒号鸟是鸟”的误区

很多人一定记得《寒号鸟》的故事,因为它让人明白了“不能懈怠懒惰,不能得过且过”的道理。

以前一些儿童读物中的故事配图有一只扇着翅膀正在飞翔的小鸟。没有多少人对这样的配图提出疑义。

但是,叫寒号鸟就一定是鸟吗?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专家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包括插图。“实际上,寒号鸟是一种啮齿动物,学名叫复齿鼯鼠,因其生性怕寒冷,日夜不停号叫,而俗称‘寒号鸟’。”陈先云说。编写组查找了很多资料图片,并与插图作者反复沟通,最终,在教材插图中准确表现出寒号鸟的外形特征。

  “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拿到课本看到《寒号鸟》这一课后都充满了好奇。”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语文老师陈香夙说,很多孩子也开始动手找资料,一位家长带着孩子一起连夜做PPT,孩子第二天便在课堂上给同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孩子们不仅知道不能像寒号鸟那样胸无大志,也了解了寒号鸟不仅不是鸟,它的粪便还可以入药,能够止痛、活血”。

新教材澄清了人们几十年来习惯性地认为寒号鸟是鸟的误读。陈先云评论,从这一幅小小的插图让人们看到,“语文教材不仅注重文学性,也非常注重科学性”。

不少专家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强调,这次新教材的编审过程就是要更加科学、严谨,尽可能杜绝错误,尽量减少产生误读的可能。

“为了这套语文教材,我来北京的次数就不下30次。”语文教材审查专家、南京大学教授柳士镇说。教材的审查分为专题审查和学科审查,其中的专题审查解决的就是科学性的问题。比如,“我们常常会说‘火山爆发’,审查之后就改成了更为科学的‘火山喷发’。”

在解决了科学性问题之后,还要进行学科审查,这就要求课文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的规律和教育特点,“比如,杨利伟写的一篇文章《太空一日》,这一篇在科学性上没有问题了,我们就还要结合小学语文的特点,从语文的角度进行修饰。”柳士镇说。

为每一个史实找到原始出处

“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还有一个原则:凡是引述的史料,必须对照原始出处,不能马虎。”叶小兵说。

统编历史教材的编者大都是教授、研究员。为了使新教材更适于教学,课后活动一般会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老师来设计。

七年级下册的《明朝的统治》一课中,有一个子目是“科举考试的变化”,其中介绍八股取士。为此,中学老师设计了一个课后活动:

清代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为什么说八股文对人才的摧残要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危害还要大?你是否赞同他的这一评述?

“这个活动设计,来自以往的教学实践。而顾炎武的这段话,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也常被教师用来说明八股取士遭到诟病。”叶小兵说,但是在讨论教材初稿时,有人提出这则史料用错了,顾炎武的原意并不是批判八股取士。

于是,教材编写者们开始大量查阅史料,结果发现这段话确实有“断章取义”的问题。这段话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六,原意是批判当时为应付科考的“拟题”,“富家巨族延请名士馆于家塾,将此数十题各撰一篇,计篇酬价,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记诵熟习。入场命题,十符八九,即以所记之文抄誊上卷”。这种做法使得应试者不读经书,投机取巧,所以顾炎武认为秦朝焚书坑儒是四百六十余人,而当下的这种做法要更加败坏人才,应该废止这种只背诵模拟试题的做法。

搞清顾炎武的原意后,教材编者删除了原先的活动设计,重新设计课后活动。

这种考证、探究、追溯的方法在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中不仅出现在历史学科,也出现在其他学科中。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小学语文曾经学过一篇名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

这是一篇沿用多年的老课文,其出处并不太清晰,第一次编入教材是人教社1952年出版的《(五年一贯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题目为《吃水不忘开井人》。

陈先云介绍,这次统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为了能给这篇经典课文找到“源头”,编写者们几经查找,找到了多个有类似题目的版本,有题目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诗歌,也有名为《吃水不忘开井人》的短文。但是这些诗歌或者短文与所选的课文相似度较低。“最终,我们在国家图书馆找到了1951年10月12日的《人民日报》影印本,其中的题头新闻名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文字与课文重合度较高,最终找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原始出处”。

也许有人会问,有必要为一篇课文这么大费周章吗?

“不精准就容易产生争议。”陈先云说,因为教材就是孩子学习的范本,因此严谨和精准应该是编写教材时最基本的态度,“我们要做到有疑必究、有惑必查”。

“编中小学教材比编大学教材难多了。”统编教材审查专家韩震教授说,中小学生年龄小,编中小学教材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

教育部教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统编教材共组建了140多人的一个庞大的编写团队,审查专家也多达116名,几百位各领域的优秀专家历时5年查阅资料、反复推敲、走进课堂,就是为了精雕细琢出最适合中国孩子使用的教材。记者 樊未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