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女人:陕北老农坚持办学27年 妻子曾不堪忍受喝下农药

2018-03-02 11:22:12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发布者:isen点击量:

点击进入下一页

马君在上体育课。

暖心 “憨马三”办学

执笔: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海华

视频编导:贾梦梦

H5制作:中青融媒工作室

文稿编辑:蒋韡薇

--------------------------------------------------------

没有教室,他腾出自家的5孔窑洞,一家人借住进亲戚家;没有黑板,他找来没人要的角料三合板,挖出灶膛里的煤灰,和上水,抹了又抹;没有课桌椅,他搬来石头、砖块和木条,甚至卸下了门板……

他说,“我没多少文化,走上社会吃了不少亏……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要让我们村里的娃娃有文化!”为了能让村里的100多个孩子有学上,在陕西北部偏僻、闭塞的小山村,“憨马三”马维帅——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开始自己办学校。这一办,就是27年。

山挨着山、沟连着沟,黄土高原上的陕西子洲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马维帅所在的马塔村,就坐落在这样的深山洼里。村庄周围散落着零星薄地,间或种些玉米、谷子和土豆,乡亲们靠天吃饭,寂寞无闻。

那时候的马塔村,半大的孩子要上小学,就得背着干粮,天不亮出门,翻山越岭,走上五六里山路,去邻村学校读书。但这所小学在1992年停办,眼看着村里的孩子没学上,“憨马三”下了决心,叫上几个村民,一起办学校。

窑洞不大,1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挤挤挨挨摆满了桌椅板凳,老师的办公桌也在角落里。最多时,一个窑洞里塞下40多个孩子。马维帅拿出自己做石匠时挣的工钱,东奔西走,以每月38元的工资,请来了3位临时代课教师。从那时起,孩子们琅琅读书声又在马塔村响起。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上得起学,马维帅定下规矩:50公斤洋芋、1袋米、0.5公斤油、10公斤小米、20元,就是1个孩子半年的所有费用,学习食宿全包在内。可是,对办学校来说,这些显然远远不够。

马维帅的所有精力和家当,全都投到了办学上。他让妻子在学校帮忙,打扫卫生、做饭、种菜,还给孩子们缝补衣裳。而他自己,白天在学校忙,还要种地、揽活儿当石匠;晚上也不歇着,黑夜里上山放羊,12点回来接着夜巡宿舍,照顾孩子们。

点击进入下一页

马维帅(右一)和女儿马君(左一)一起登上第三届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

就这样,他1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儿,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后来,学校里又新添了8孔窑洞,购置了新桌椅,还盖起200平方米的食堂。

然而,办学毕竟花费巨大。几位合伙人先后退出,马维帅却一直坚持下来。一次又一次,他偷偷挪用妻子打算买猪仔、买羊的钱,甚至儿女打工赚回来的辛苦钱。最困难时,他不得不开口向十里八乡的村民借贷。今天向这家借,明天再到那家借,一户接着一户走,最多时借款超过60户。

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小学毕业,要去镇上读初中,马维帅东拼西凑也拿不出学费。又遇上讨债人多次上门,妻子不堪忍受,喝下农药以死相逼。马维帅仍不放弃,他对妻子说:“有我喝的一口汤,就有你吃的半碗饭,但孩子们不能没文化。”

那以后,村民们都管马维帅叫“憨马三”——“不好好过光景,干这赔钱事,不知他图个啥!”马维帅却想,“憨就憨吧,只要娃娃们有学上,我啥都认了。”

27年来,从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毕业的学生有700多人,不少后来成了大学生。办学吃尽苦头的“憨马三”,却唯独亏欠了自家的孩子——5个儿女,只有女儿马君到省城西安上了学,其他4个都因为家里穷,先后中途退学。

当年,女儿马君接到通知,被以体育特长生身份招到西安上学、训练。马维帅卖了家里的驴,才凑上1000元学费。从父亲手里接过钱的那一刻起,马君就再也没向家里开口要过钱。

马君暑假打工,寒假也不回家,“每每在西安,看着人家要过年,自己一个人都不知怎么过”。年纪轻轻的女孩子,抽空就去捡废品,平日就从市场里拣菜叶,拌着挂面吃。

儿女们起初不理解,随着渐渐成长,才领悟了父亲的坚守与付出。“父亲感染了我,当初受的苦也都变成了人生的财富。”在马君看来,父亲是一个勤劳、善良,有爱的人。“只想着别人,不考虑自己”。

给学校食堂采购面粉,马维帅会舍近求远,远赴银川。400多公里往返路,要颠簸整整一天,只为省下500元。在西安上学时,有同学要扔旧校服,马君觉得可惜,捡来带回了家。没想到父亲拿起来就往身上套,高兴地说:“这衣服多好!新新的。”

对学校里的娃娃们,马维帅特别大方。遇到家庭困难交不起食宿费的孩子,马校长干脆利落:娃娃的费用全免了!这样的孩子,2017年就有20多个。

2012年,学生秦鲁智(化名)父亲病故,母亲也重病在身,这家3个孩子都在马塔留守儿童学校上学。孩子娘请人捎话说要见见马校长,马维帅到孩子家里一看,当即表态:只要我这学校还办着,这3个孩子就不收费,让娃好好上学。不仅如此,马维帅还扛起了照顾3个孩子的责任。最小的妹妹只有4岁半,他就让孩子们跟着老伴儿一起住。从此,这里不仅是兄妹仨的学校,更是他们的家。

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有315个孩子,9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每半年能与父母见一次面的不到40%。还有103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喜盈盈,笑盈盈,为了办学费尽心;真孙孙,假孙孙,都是国家栋梁人”,2007年,马维帅写下这样的新春对联。在他看来,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的亲孙子。

孩子头发长了,他给理;孩子病了,他连夜背去看医生;孩子被褥尿湿了,他拿去晒;孩子拉在裤子上,他给换洗。夏天,他给孩子们熬绿豆粥;冬天,怕孩子们着凉,他提前生上火。晚上,他和尿床的孩子同睡一个炕,方便照顾;平时,他和幼儿班老师一起,给孩子们穿脱衣服,洗脸、洗手……

27年里,马维帅每天打着手电筒巡夜。原来的宿舍都是租借来的零散窑洞,冬夜里气温低达零下一二十摄氏度,滴水成冰。这个平日里的爽落汉子,顶着寒风,轻手轻脚摸进宿舍,为孩子们掖好被角。遇上阴雨天,他手提一只大筐,把孩子们湿透的衣服、鞋袜放进筐里,拿回去连夜烘烤。第二天一早,又及时送回各个宿舍。

因为交通不便,孩子们的父母又大多不在身边,学校实行“大礼拜”制度——上12天课,休息两天。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马维帅和老师们除了关注课业,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弥补孩子们缺失的亲情。

每到课余、周末,马维帅总是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唱山歌,或是到附近的山上郊游、挖野菜。过节时,他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

“这么多家长相信我,把孩子送过来,我一定要培养好。”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马维帅四处打听,一次次踏上寻师路。

为请到好老师,节俭的马维帅从来不惜开出高工资。他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走了150多公里路,可请回来的老师一看学校的艰苦环境,待不够1个月就要离开。

马维帅却不放弃:老师们都很辛苦,我只能尽力创造好环境,让老师留下来。哪个老师家有困难,马校长总是第一个到;有老师生病,马校长亲自拉车送医院;老师家里种地,他拉着自家的驴帮忙犁地……

“憨马三”没文化,办学经验却越来越丰富。什么是好老师?他说,“谁带出的班平均成绩有提高,我就给奖励。”没想到,有老师为了拿奖金,把学生答错的题用蓝笔改过来后,又用红笔打高分。还有的老师在县上托关系提前打探考题,在课堂上给学生“开小灶”。

这些都没逃过“憨马三”的眼。从此,他对谁也不放心,亲自到县上领试卷。考试时,他把孩子们带到场院上,单人单桌、亲自监考。考完的卷子,他自己密封好,带到县上请人阅卷。

时间一长,马维帅的学校有了名气。虽然离县城还有40公里路,仍有不少家长慕名将孩子送来。榆林有12个区县,在这里就读的学生来自7个区县,外省市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2009年,马君回家过春节。大年三十刚过,马维帅就回了学校,张罗着打扫卫生、糊窗户。看着60多岁的父亲满身尘土、两鬓斑白,马君忽然就蒙了:父亲老了。

马君回到西安,辞去高校体育教师的稳定工作,抱着刚出生70天的儿子,和丈夫回到了马塔村。看着女儿回来帮自己办学,“憨马三”的心气更高了。马君也传承了父亲的风格,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了孩子们身上。

马君常说,看到学校里的孩子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回到家乡9年,马君的课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不但承担着一个年级几十个孩子的所有课程和生活照料,还兼带全校的体育课。白天上课,晚上批改作业、备课。而自己的孩子,几乎全是老公带。

为了孩子们能吃上新鲜蔬菜,改善伙食,马君和母亲在学校的空地上种了黄瓜、西红柿、豆角,还和父亲一起种地、养猪……如今,“憨马三”一家5口全部居住在学校,妻子、儿子、女婿分别担任着学校的生活教师、武术教师和计算机教师,一心一意照顾300多个孩子。

如今的马塔留守儿童学校,已被纳入“公助民办”行列,孩子们享受上了“两免一补”和“蛋奶工程”。从2013年开始,当地教育部门每学年拨付18万元,用于解决教师工资。在爱心企业和人士资助下,音乐教室、幼儿活动室和浴室等设施也逐步完善。

从马塔留守儿童学校毕业的吴学敏(化名),现在已是军校大学生。2017年暑假,他专程回来,组织孩子们军训。刘婉君大学里的第一次暑假实习,就回到母校,为孩子们代课。还有更多曾受惠于“憨马三”的学生和家长,常常回来看望马校长,探望孩子们。

现在的马维帅,是“榆林楷模”“中国好人”。2017年,马君也入选第三届马云乡村教师奖。2018年1月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马君一家人走上领奖台,成为最耀眼的“明星”。这是他们一家人第一次旅行,第一次看到大海。

领奖归来,马君还有更挂心的事:“我们是一所特殊学校,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好老师的奉献。”但“招老师难,招好老师更难”一直是学校的困扰。马君说,如果能争取到支持,为学校的老师们解决“三险一金”,好老师就能留得住。

马君还希望,能有机会让学校的老师出去培训和提高,“如果外面的好老师,愿意到我们这里支教或工作,那就更好了。”

采访临近结束,马维帅接到电话:有外国留学生看到他的办学故事,希望能在春节后,奔赴马塔短期支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