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女人:公公强吻儿媳、好友闹婚致新郎伤残 闹婚歪风要狠刹

2018-03-01 11:12:14 信息来源:法制日报 发布者:isen点击量:

闹婚,要的是热闹还是胡闹?

声音导读:最近闹婚的新闻有点多,除了“公公婚礼现场强吻儿媳妇”事件外,媒体还报道了贵州遵义一位新郎好友因闹婚导致新郎伤残,最后经法院调解,闹婚者赔偿万余元。适当的闹婚可以活跃气氛,而没有底线的胡闹,不仅在道德上失分,还可能面对法律的问责。本期“声音面对面”选编两篇稿件共同探讨相关问题。

用案例引导狠刹闹婚歪风

□ 刘 勋

 
 

 

春节前后是举办婚礼的高峰期,恶俗闹婚的新闻报道也开始走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例如,最近被高度关注的“公公婚礼现场强吻儿媳妇”的报道,就激起了一片谴责之声,引发了人们对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糟粕传统的激烈讨论。其实关于闹婚的恶俗问题由来已久,各类新闻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也不胜枚举。对这些恶俗闹婚发生的地区稍加分析就能看出,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发生恶俗闹婚的频率越高。恶俗闹婚现象轻则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踏基本的文明风尚,重则破坏家庭关系,引发民事纠纷甚至刑事案件。几乎每次有关恶俗闹婚的新闻报道都会引起广泛关注,谴责批评的声音始终都是主流,这也充分说明消除恶俗闹婚是群众的普遍意愿。

恶俗闹婚发生的根源是部分群众对结婚的认知偏差和对法律的无知,“结婚三天无大小”“婚礼越闹婚姻越幸福”等传统观念仍然存在。移风易俗从来就不是简单易行的事情,消除陋习的历史惯性,需要久久为功,离不开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司法机关等力量共同努力。宣传教育是狠刹闹婚歪风的有效途径,也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治理方式。

对于普通群众而言,相信很少人会主动学习法律常识、提升文明素养。那些没有发生在身边的闹婚教训,一些群众没有直观感受,也无法判断闹婚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传统,因为以前大家都是这样做。

一个案例或许胜过一沓文件。各地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案例是法律对行为后果的判断,直接涉及个人的利害关系,能够引起群众内心的触动与共鸣。对于各地发生的闹婚案件,各级文明办、扶贫办要联合司法机关、新闻媒体进行策划宣传,将狠刹闹婚歪风与文明建设、精准扶贫、法治建设进行充分结合。除了传统的标语横幅、传单视频、下乡开庭之外,宣传活动还要充分结合闹婚的特征,瞄准年轻群众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群体。可以考虑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对该群体进行精准信息推送。

恶俗闹婚的发生证明了部分群众精神境界低,反映了法治建设、文明建设尚有提高空间。这无疑是乡村振兴、全面依法治国等事业的绊脚石、拦路虎。恶俗闹婚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必须要直面问题、坚决铲除,不能放任这种陋习继续存在下去。

规制恶俗闹婚须坚持零容忍

□ 史洪举

最近几天,闹婚中的低俗、恶劣、暴力现象屡屡发生。如江苏“公公婚礼现场强吻儿媳妇”事件就引起一片哗然,让人震惊,感觉不可思议。闹婚可谓沿袭几百年的传统风俗,有学者考证,我国早在汉朝就出现了闹婚。适度的闹婚的确能够增加婚礼的热闹喜庆气氛,可遗憾的是,一些闹婚如今已经走了样,要么掺杂一些低级下流的表演,要么充满暴力,借势猥亵伴娘,恶搞新人或者其父母。这种明显有违公序良俗,败坏社会风气,侵犯他人基本权益的闹婚已经突破法治和文明底线,实属糟粕,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势予以规制和纠正。

从传统民俗的角度来看,闹洞房即闹婚是结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狂欢、娱乐、玩笑、戏谑的成分,大部分有为难新人的游戏节目。譬如,可以要求新人当众回答相识、恋爱过程等私密问题,或者要求两人当众表演一些亲昵动作。但闹婚要有一定限度,不能打着沿袭传统、增加喜庆气氛的旗号过度恶搞,让被闹婚者过分尴尬甚至身心受到伤害。

一些人认为,要是缺少这些节目,婚礼会显得冷冷清清、令人乏味。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笔者也相信大部分参与者是想搞活搞热婚礼现场的气氛,不过在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下,刁难、恶搞、挑逗新郎、新娘、伴娘等,在旁观者的起哄、怂恿下,往往容易过火,突破文明底线,出现让人难以接受的场面或节目。极少数参与者则根本不是闹婚,而是怀着龌龊、猥琐心态,以寻求刺激和满足窥私欲为目的,打着闹婚旗号,猥亵女性、强迫新人表演下流节目。

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婚礼需要喜庆、祥和的氛围,闹婚又是一种习俗,哪怕是恶意闹婚,被闹婚者都很难义正辞严地拒绝。加之闹婚者往往是男方的亲朋好友而非陌生人,在熟人社会背景下,大家将来还要长时间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即便闹婚现场发生一些出格行为,被闹婚者也很难撕破脸皮,事后也不好意思兴师问罪。敢于反抗者反倒会成为不入乡随俗、不明事理,不识大体的另类。这是很多受害人默默忍受恶意闹婚,选择息事宁人的主要原因,极少有人像报道中的新娘那样怒而反击。

对待闹婚,要用现代、法治的眼光看待,不突破法律、文明底线的闹婚才是既符合潮流、又传承习俗的婚俗,应成为主流。那些突破底线的闹婚,无疑属于糟粕和恶俗,必须立场鲜明地反对和抵制。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看到恶俗闹婚的严重法律后果,进而形成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女性,不肆意侵犯、捉弄新人的风气。对恶意闹婚零容忍还要支持被闹婚者向恶意闹婚说“不”,如果闹婚构成违法犯罪的,还应依法处罚,支持受害者依法索赔而非息事宁人。如此才能让闹婚融入现代、文明的元素,而非沦为耍流氓、败坏社会风气的恶俗和闹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