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记者手记:青藏高原上的“江淮人家”

2020-10-27 09:28:11 信息来源:发布者:isen点击量:

  新华社兰州10月26日电 题:记者手记:青藏高原上的“江淮人家”

  新华社记者胡伟杰

  裹挟着深秋的细雨,我们来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山脚下。在这里,坐落着一片白墙黛瓦的徽派风格院落。李红平的家就在其中。

  蒙蒙秋雨敲打着房檐上的青砖,池沟河的潺潺水声从远方传来,雨雾混杂着山间清爽的空气。信步走进村落,使人误觉来到江南雨巷的最深处,而忘记这里是青藏高原。

  “别看现在风景好,以前在山上的苦日子你不知道哩。”李红平给我递上一颗家里种的啤特果,我咬开青绿色的果皮,一股酸甜的气味瞬间充斥在唇齿之间。

  李红平家原来住在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尕后山社。尕后山社位于池沟河沿岸的大山里,这里土地贫瘠,交通落后,村里人一年下不了几次山。

  小时候的艰难求学路让李红平最难忘怀。下山去村里的小学一般要走一个半小时山路。早上7点上课,他五点半就得从家里出发。冬天村外的土路黑黢黢的,只能借着点月光赶路。下到沟里,两边更是山石嶙峋,月光都被遮挡起来。这时,必须点起火把才能通行。

  “为啥没有手电筒?”“家里穷,买了手电筒也买不起电池。”李红平尴尬地笑着。

  李红平出生于1990年,今年刚刚30岁。作为“90后”,小时候他仍体验过吃不饱的感觉。“家里天天苞谷面,一年吃不了几回肉,过年一小包焦糖我爸就能吊我一星期。”

  2015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了尕后山社,全村20户人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下了山,他们在山下沿河的开阔处都有了自家的院子。

  池沟村毗邻冶力关大景区,为了打造旅游配套产业,让搬下山的群众稳得住,并通过发展农家乐吸引游客致富,政府统一修建徽派建筑风格的院落,打造“山水冶力关”这张亮丽名片,让全国各地游客不仅为冶力关的山水所倾倒,也能流连于具有江南气韵的池沟村街头巷尾。

  李红平将自家院子收拾干净,腾出5间客房,并跟着App上的菜谱学做菜。今年7、8两个月他家靠农家乐纯收入就超过1.5万元。

  山上的一部分土地被用作退耕还林,李红平免费分得了一些果树苗子,他在地里种上了啤特果树、杏树、李子树等等。

  山上的产业没丢,山下开起农家乐,旅游旺季李红平忙得团团转。淡季他就出门打工,补贴家用。家里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谈起变化,李红平直摆手:“现在已经很满足。”

  但李红平的心里仍憋足了劲。搬下山后,身边老邻居、朋友们的日子都越过越好,有的人致富的速度比他快,他感到心急,“不想落在人后面。”

  李红平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今年7岁,已经上了小学。女儿现在再也不需要走一个半小时山路,村小学就在家门口,上学只需5分钟。冬天清晨,村里的路灯彻夜明亮,孩子上学不需要手电筒,也不用再点火把。“我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他们不用吃我们当年的苦。”

  这几年,池沟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不足20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1400元,李红平家也在去年脱贫摘帽。整个村子更是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今年,村子投入2000万元资金对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改造。

  临别时,李红平非给我装了几个啤特果让我路上吃。“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吃这东西,但是家里很少,现在种了几亩地,再也不愁没得吃了。”

  临潭县与江淮地区的联系还有一段历史佳话。据《临潭县志》记载,明初,洮州反叛初定,朝廷从南京、安徽等地迁移百姓前来屯田戍边。这也是临潭县打造“江淮遗风”的由来。

  如今,这颗遗落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江淮”明珠,正在熠熠闪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