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回望2019,太空精彩纷呈

2019-12-26 17:52:5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倾听火星“心跳” 探索最远天体

回望2019,太空精彩纷呈 

NASA“新视野号”飞越2014 MU69小天体(艺术图),该小天体当时名为“天涯海角”,后更名为“天空”。图片来源:NASA官网

今日视点

50年前,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功踏上月球表面,成为首批登陆地球以外天体的人类,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彻底点燃了人类探索宇宙的热情和梦想。自此,各国纷纷向太阳、火星、甚至更遥远天体发射探测器,也建造了各类望远镜,试图揭示浩瀚宇宙的奥秘。

2019年即将谢幕,美国《科学新闻》周刊网站为我们讲述了科学家今年在太空书写的传奇故事。

飞越遥远“天空”

今年1月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视野号”飞越了距地球约64亿公里的“天空”(Arrokoth),打破了其2015年飞越冥王星时创下的太阳系最遥远天体探索记录。

“天空”比冥王星还远15亿公里,位于太阳系的柯伊伯带。柯伊伯带由碎片和矮行星组成,据信包含数十万个类似“天空”的天体。科学家相信,这些天体保留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痕迹。

飞越“天空”没多久,“新视野号”就陆续传回图像,不断刷新科学家的认知。起初,“天空”看起来像是被拉得又细又长;随后,科学家发现它由两颗小行星粘在一起,好似一个胖嘟嘟的雪人;而最新图像显示,它更像是两个煎饼拼接而成。

科学家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天体,揭示“天空”为何如此“相貌清奇”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行星形成早期阶段的情况。

奇异系外行星现身

1995年,米歇尔·麦耶和迪迪埃·奎洛兹于发现了首颗系外行星飞马座51b,开启了天文学的一场革命,他们也因此荣膺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随着观测手段不断提升,新系外行星次第现身,科学家迄今已发现了4000多颗系外行星,其大小、形状和轨道之丰富令人惊叹,其中NASA新一代行星猎手“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功不可没!

TESS于2018年7月正式“上岗”,没几个月就发现了8颗系外行星,其中包括一些“怪咖”。例如,一颗行星密度与水差不多;一颗名为LHS 3844b的行星犹如一片“熔岩世界”,在540℃的高温下嘶嘶作响;还有一种新型系外行星——“超热海王星”,这颗行星可能正在褪去炽热蓬松的外衣露出岩石内核,处于从气态巨行星“变身”为固态行星的过程中。此外,TESS还发现了一个大小介于火星和地球间的天体L98-59b,围绕地球附近一颗明亮凉爽的恒星旋转,其大小约为地球的80%,公转周期为2.25天。

小行星变身“网红”

小行星“龙宫”和“贝努”当属今年天文领域的“网红”,贡献了不少流量。

日本宇宙航空开发研究机构的“隼鸟2号”于2014年12月发射升空,2018年6月底抵达“龙宫”,并于今年2月在“龙宫”着陆,开始探索之旅。

今年2月,“隼鸟2号”顺利完成第一次着陆采样;4月,它向“龙宫”表面发射了一枚铜弹,撞出一个约10米宽的坑,并于7月再次登陆“龙宫”,收集地下岩石碎片。这是人类首次在小行星上成功完成多次着陆采样、首次采集到次表层地下样品。“隼鸟2号”目前已携带这些或许保留了太阳系诞生之初样貌的样本踏上归途,预计于2020年年底到达地球。

此外,美国2016年发射的“奥西里斯-REx”探测器于2018年12月抵达小行星“贝努”,并于今年6月为其拍下多张详细图像。

今年12月12日,NASA将“贝努”北极附近的“夜莺”和“鱼嘴”采样点分别选为第一着陆区和备选着陆区。据悉,2020年1到4月,探测器将多次飞越这两个采样点,以获取更清晰详实的数据。真正的采样工作将于2020年8月完成,计划采集样品60克。探测器将于2021年离开“贝努”,并于2023年将样本送达地球。

这些样本有望揭示类似“贝努”这样的小行星是否曾经扮演“邮差”角色,将形成生命的分子带到早期地球。

揭示火星“心跳”的秘密

在火星探测方面,科学家今年也取得不少突破。

2018年11月,NASA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结束4.84亿公里的旅程,成功着陆火星表面。其主要任务是了解火星内部结构,探究火星震和火星内核的奥秘,成为首个监测火星“心跳”的探测器。

今年4月6日,“洞察号”不辱使命,其内部结构地震实验仪(SEIS)首次监测到火星震。自那之后,探测器又捕捉到100多次震动,其中21次极可能是火星震。

“洞察号”首席科学家布鲁斯·巴纳特认为,这些探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火星震学,为理解火星深层内部结构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将让我们对火星的形成和演化产生新认识。

研究人员指出,火星震与地震成因不同。地震由地球地壳构造板块间的挤压引发;火星没有地壳构造板块,但火星缓慢降温,会造成压力在火星内部扩散,这也可能引起零星的火星震。

当新手“洞察号”在火星表面侧耳倾听火星“心跳”时,老兵“好奇号”火星车则将满腔热情倾注于火星上奇怪的夏普山。

夏普山位于盖尔陨石坑上方,这一地质奇观在地球上闻所未闻,科学家对此困惑不已,对这个奇怪山体如何形成争论不休。为揭示其中奥秘,“好奇号”一直在夏普山上攀爬,其上的加速计也不断测量引力。加速计读数显示,火星车下方的岩石出奇松散,说明夏普山可能由风吹来的沉积物沉积而成。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明年,我们将迎来哈勃太空望远镜升空30周年,中国也将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或许还有其他令人惊喜的发现等着我们,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人类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记者 刘 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