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真的要把孩子变成“鸡娃”吗?

2019-12-16 20:22:2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每天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

真的要把孩子变成“鸡娃”吗?

近期,两张课表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这两张课表来自一个家庭,一张是10岁读小学四年级哥哥的课表,周一到周日,除了在校,都要参加各类补习班,还要完成相应的练习。另一张是妹妹的,5岁读幼儿园中班,但琴棋书画样样都要学。

对于这两个小孩,现在有个俗称——“鸡娃”。何为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现象在北上广深尤为明显,孩子每天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而家长要付出更多的物质和精力,陪着孩子一块去上。

鸡血可以打一阵子,但不可能打一辈子。依靠“打鸡血”让孩子变得优秀,成为父母眼中期盼的样子,真的就是对孩子好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心愿,但采取何种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给娃报班是家长圈的流行病

如今,“鸡娃”已经是家长圈的流行病。

每到周末,北京的一些大型商场都会有很多或蹦蹦跳跳、或规规矩矩的孩子出现。他们不是来逛街玩的,而是来参加兴趣班、补习班。陪同孩子的家长也不闲着,坐在教室后面,和孩子一起听课,还时不时对板书拍照。课间,有的家长训斥孩子上课不认真,有的则是和其他家长分享育儿经。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家长把孩子变为“鸡娃”的重要诱因。而不输的标准就是孩子上了多少兴趣班、补习班。

对于这种心理,北京市某中学教师吴凡把它总结为“紧迫感”。她认为,现在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上更好的初中、高中、大学才算是成功,而很少有“快乐就好”的教育观念,即使有,也无法落实在行动上。

“生活中对‘别人家的孩子’的推崇也在加强家长的紧迫感,让家长觉得不给自己孩子报班可能就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吴凡说。

在北京某杂志社工作的孙琳琳正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不想让孩子成为‘鸡娃’,但还是采用了培养‘鸡娃’的方式”。

孙琳琳为了不让女儿在学习中掉队,也为了保护女儿的自信,给孩子报了一些补习班。“朋友的小孩都是幼儿园上的,我女儿是在小学开始上的。”但令她担心的是,女儿刚刚升入初中,因为没有在暑假报班提前学习课程,导致现在学习上很吃力,比起其他同学有些跟不上。

“本质上,还是因为一种高筛选的升学机制导致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需要把孩子变得更有竞争力。”北京市某中学教师李若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其中可能还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人生的缺憾,比家长更优秀,“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不公平的。”

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社会还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失败,就希望让孩子多掌握技能,多拥有证书,不断地在给孩子加码。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学得多,掌握得多,就一定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薛二勇表示,如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标准还是需要讨论和引导的,不是证书多、技能多就一定优秀。这会导致家长产生攀比心理,为了多获证书或技能而不断让孩子报班学习,教育观念产生了偏差。

把教育焦虑传导给了孩子

焦虑,现在越来越成为都市人的常用词。工作焦虑、情感焦虑、生活焦虑……而现在困扰着许多都市父母的是教育焦虑。

随着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这个群体的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优秀,至少不比自己差。而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方式就是接受良好的大学教育。一路往前推,进入好大学,需要在好的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接受教育,自己的娃也就成了“鸡娃”。

为了能够在好的中小学学习,家长为孩子们报名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开展了一场教育竞赛。很多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支出占到了全家收入的很高比例,同时也有很多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业而放弃了休假和爱好。可以说,教育焦虑已经逐渐成为都市中产家长的“标配”。

而最终为教育焦虑埋单的却是孩子。“说白了这还是一个对起跑线认识的问题,”薛二勇说,“我们应该在观念上有一种转变,就是人生的发展路径,时间和阶段是有差异的,那起跑线就是有很多条的,而不是纠结于某一条或者某一点上。”

一些课外培训机构的做法,对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命题组老师亲临授课”“学霸面对面辅导”“谁谁谁用了我们的辅导资料成绩得到大提升”……课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在向家长们展示本机构实力的同时也为家长许以各种美好的未来,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今年“两会”上对记者谈了这个现象: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是不行的,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

现在还有一种“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的现象。“凡赛必获奖”就是指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对这种现象,有的家长是为了让孩子见世面,认为对其成长有好处,但有的则是为了给孩子升学加砝码,能够让孩子的简历更好看。

薛二勇用“剧场效应”来解释这个现象:人们去看演出,如果第一排观众都站起来,第二排、第三排的观众为了看清也要站起来,以此类推,所有的观众都会站起来。这是一种示范带动作用,当别人家小孩都在学特长、补习课程时,家长就会考虑让自己的小孩也去补习。

“这种现象是需求导致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升学中有更好的机会。除非在整个升学机制中不再参考任何奖项,否则家长还是会强调比赛和获奖。”李若辰表示,改变这个局面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要把教育资源尽量平均化。

2019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根治这种现象,国家已经开始行动。

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

但校外培训机构就应该一棒子打死吗?

校外培训机构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可以提供更多元的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但是为了利益夸大其辞、虚假宣传,或者只为让家长掏钱而不顾教学质量等乱象值得警惕。

要改变“鸡娃”的“凡学皆比赛、凡赛必获奖”现象,更主要的还是家长要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意愿。

虽然孙琳琳的女儿遇到了暂时困难,但她决定不要盲目地给孩子报补习班,以求她快速提高成绩。“还是要多鼓励她,调节她的心理,等适应了初中的节奏之后,她就能慢慢跟上来。”

不过,孙琳琳的女儿上了很多兴趣班,网球、花样滑冰、冲浪等等,“这些她都感兴趣,也学得快,我就很支持。”

现在许多家长都以“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为理由,代替孩子做选择,逼着孩子上兴趣班、补习班。如果孩子感兴趣,那皆大欢喜;而一旦孩子不喜欢,就会产生抗拒感,结果适得其反。

李若辰认为,如果给孩子的学习压力超过承受范围,对孩子身心发展是有负面影响的,最重要的是可能会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如果我们把成绩、分数和孩子的自尊绑定在一起,将会是很危险的一件事。”

在教育中,尊重孩子是第一位的。

中国一直讲究“因材施教”,就是希望能够发掘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而实施不同的教育。而这个“材”就应该是孩子的兴趣爱好、时间精力以及现阶段所处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

许多父母嘴上说只要孩子快乐成长就好,但实际生活中却把孩子的个人价值只是简单跟是否能上一个好大学、是否将来能赚更多的钱、是否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联系起来。

“教育最根本的不是‘教人成材’,而是‘教人成人’。以培养人格健全为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拥有日后应对步入社会面对种种挑战的能力。”吴凡说。

这就又回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育的初心是什么?李若辰认为,三观正,人品好,个性成熟,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还能尊重体谅他人,是一个大写的人。薛二勇表示,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外,还要有家国情怀,能够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绝不是培养“鸡娃”那么简单,也不是由获得多少奖项而决定,值得家长、学校和社会来共同思考和努力。(记者 张一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