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娱乐:吐槽《吐槽大会》:脱口秀还没到卖情怀的时候

2019-12-14 18:29:1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也许是中国脱口秀界最著名的节目——《吐槽大会》第四季归来。第一期节目为“口红一哥”李佳琦证明了一件事:比起脱口秀,他可能更适合直播卖货;而李佳琦也为《吐槽大会》证明了一件事:不是请的明星越红、流量越大,节目就能越受好评。截至发稿,《吐槽大会》从第一季到第四季的评分分别是7.5、6.9、6.3、6.1,逐渐下滑。

  《吐槽大会》第一季的口号是“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第四季改成了“吐槽,我们来真的”。有时候,越强调什么,就可能越缺什么。节目到了第四季,广告商纷至沓来,舞美全新升级,周边环节越来越多,明星咖位也从主打“过气”到汇集热点。不过,吐槽这门手艺练好了吗?

  流量明星能否成就一档脱口秀?

  作为《吐槽大会》的忠实粉丝,张郑明显感觉到,节目组有钱了。“看完(第四季)第一期,我特地翻出了第一季第一期,舞台变化很大,灯光都打得好看多了。”张郑说,“嘉宾请的都是当红的。但我没想明白的是,以前主咖和副咖之间都会有某种关联,吐槽起来就很自然;但这次,《野狼disco》和李佳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脱口秀主持人江小鱼,对《吐槽大会》第四季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硬着头皮看,中途差点睡着”,“李佳琦也许在直播间里很耀眼,但在节目现场的表演和反应是很无趣的”。

  江小鱼说:“流量明星、热点人物,不是不能用,但首先要这个人适合脱口秀。观众想从脱口秀中看到的,是对现实生活一针见血的表达,否则,用流量只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没流量。”有趣的是,豆瓣上的确有一个“吐槽吐槽大会”的词条,评分高达9.0。

  关于请流量明星上脱口秀节目的做法,也有人持不同观点。“鲜榨戏剧”创始人李新说:“选择明星是正确的做法,因为他们是热点所在。做喜剧创作,一定要把得住热点。明星中也有特别有天赋的人,适合脱口秀舞台。”

  北京脱口秀俱乐部创始人西江月说:“国外的脱口秀节目也有请全明星阵容的,明星能带来更多流量,看明星互相怼,观众很开心。也许明星说得没有专业演员好,但是利大于弊。”

  《吐槽大会》第一季和第四季的制片人张英婕,从节目开播就一直关注着豆瓣评分,也关注着观众的吐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张英婕坦言:“一档节目被广告商问到最多的,就是‘有没有热点和流量’。而在节目播出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李佳琦经常在热搜上,这对吸引观众进门肯定有帮助。”

  张英婕承认,弊端也是存在的,“足够红的明星不一定足够契合内容,有的明星也许已经不红了,但经历很丰满,能够让观众记住。所以,节目会搭配着用,不会一集全部围绕热点,但也不会完全不要流量”。

  关于观众所疑惑的《野狼disco》和李佳琦有什么关系,张英婕解释:“主咖和副咖之间一定是有关联的,只不过有一些关联比较隐性。老舅和李佳琦都原生于网络,都一夜爆红,成长轨迹也是相似的——在讲他们的段子里有提到,不要担心不红,早晚有一天会不红。”

  “吐槽大会”成了“洗白大会”?

  《吐槽大会》在第一季时,对明星的过气、抄袭、演烂片、主持抢话、唱歌跑调等都进行了犀利的吐槽,留下不少金句,比如“巧了,这些烂片我都还看过,为什么呢?因为都是我演的”“你要做音乐裁缝可以啊,但你自己买布去啊,别偷别人的啊”……无心插柳,这些有“黑料”的明星,在节目播出后反而获得了观众的理解,俗称被“洗白”了。

  发展到第四季,“洗白”已经成为一个规定动作——节目单辟一个几分钟的幕后访谈环节,让明星自己来解释那些“黑料”的真相,比如,李佳琦卖的不粘锅为什么粘了。

  西江月认为,明星有“私心”很正常,想要宣传自己的良好形象也无可厚非。也有人说,“吐槽大会”变成了“洗白大会”。

  张英婕说,“洗白”可以理解为刷新观众认知,《吐槽大会》只是展示了明星的另一面。“大部分人了解一个明星,通过新闻、热搜、KOL,很多时候连原始素材都没看过,就投射到自己的情感中,然后发表倾向评论。我们在筹备每一期节目时,都会和嘉宾有几个小时的沟通。我们认为,在节目中呈现一个人的N多面是有价值的,给明星一个解释真相的机会。观众选择相信哪一面,那是观众的自由”。

  也许节目的初衷是好的,但张郑觉得,《吐槽大会》犯了一个错误——倒置了因果关系,“明星因为被吐槽,所以被理解,而不是为了被理解,才来上节目。观众又不傻,这种心态的转变很容易看出来”。

  在江小鱼看来,明星来参加《吐槽大会》,就该接受自己是被吐槽的对象。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吐槽都很“懂事”,没有以前那种有锐气、有智慧的表达,“每个人说的都是被精心打磨过后的特别圆滑的笑话,让被吐槽的人听着特别舒服,彼此互相撒娇”。

  江小鱼认为,一档脱口秀节目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它的整体风格和所追求的价值观,“你应该敢于表达、敢于‘得罪’人。现在就很矛盾:一方面装着好像谁都看不上,一方面又每个人都要夸一夸。一个名为‘吐槽大会’的节目最后成了‘表扬大会’,号称犀利,实则苍白”。

  观众审美疲劳是系列综艺的不归路?

  《吐槽大会》第四季第一期,主持人张绍刚的苏格兰裙装打扮,被每个人翻来覆去地说,成为全场最大的“槽点”之一。可是,男人穿裙子的“梗”,在10年前的央视春晚,小沈阳已经玩过了。有意思的是,小沈阳也上过《吐槽大会》(第一季第九期的主咖),穿裙子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他的槽点。

  观众口味越来越刁,为续作带来了不少负面评论,“老梗让人看不下去”“商业互吹没关系,好歹也要好笑啊”“给三星是为了情怀”……一档综艺节目走到第四季,评分下滑是必然趋势吗?

  李新说:“《吐槽大会》刚出来时,形式和内容对观众来说都非常新鲜,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中很少有这样的体验,看高高在上的明星被吐槽,会很减压。到了第三季第四季,观众审美疲劳,觉得不过如此。”

  “观众被吐槽文化影响了3年多,抛出去的料其实越来越猛,但观众的敏感度越来越低,这是一档综艺节目正常的生命周期。”张英婕说。所以,节目在追求更深入的东西,“搜寻一些有争议的名人,挖出他的真实经历,也许能改变一些人的看法。观众在看搞笑段子之余,如果还愿意吸取一些人生感触,就更好了”。

  只是有时候,节目想表达的与观众获取到的信息,并不一致。比如,观众觉得嘉宾之间毫无关联,而节目组意在隐藏关系;观众想看犀利吐槽,节目想展现明星另一面;而据节目方解释,让张绍刚穿裙子,是为了配合主咖李佳琦的女性时尚元素……

  《吐槽大会》的主创们,其实很清楚什么是吐槽的手艺。在第四季的访谈环节,脱口秀选手卡姆说:“《吐槽大会》第一季攻击性多强,多好看,到二、三季攻击性开始变得越来越弱,聊的东西都不是特别强的那种痛点。这一季我希望真正有以前的那种感觉,多讲点特别硬的,就那种明星嘉宾一听,‘哦,我再也不来这个节目了’的那种感觉。”

  2010年,西江月创办北京脱口秀俱乐部,那是北京第一家,当时每个月也不过六七场演出。近年来,随着《今晚80后脱口秀》《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脱口秀综艺的普及和热播,现在200人的剧场,一周能演8场。

  年轻的脱口秀欣欣向荣,但还远没到卖情怀的时候。节目也不妨接受吐槽,毕竟选择权在观众,选择相信什么,选择看什么,不能“我觉得”,只能“观众觉得”。

  记者 蒋肖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