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十大房地产中介服务潜规则”,你中招了吗?

2019-12-05 17:27:0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十大房地产中介服务潜规则”,你中招了吗?

广东省消委会组织开展2019年房地产中介服务专项调查 结果显示逾5成受访者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满意度评价一般或不满意

41%的消费者发现个人房源信息在没有征得业主同意下变为中介房源;31%的消费者发现中介冒充业主发布个人房源;32%的消费者发现房源图片模糊或夸张……昨日,广东省消委会发布2019年房地产中介服务调查结果,揭开“房地产中介服务十大消费潜规则”,其中房源信息不实、执业不规范、总体服务质量偏低、诚信问题较多、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高等问题尤为突出。

记者从广东省消委会了解到,广东省消委会结合中消协“信用让消费更放心”消费年主题,在今年5-9月期间,组织开展了2019年房地产中介服务专项调查暨“挑战房地产中介服务潜规则”活动,主要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与志愿者体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综合形成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逾5成受访者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满意度评价一般或不满意,反映出消费者对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体满意度不高。综合调查和体察情况分析,主要由四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

问题一:房源信息不实

1.发布虚假房源。房源价格显著低于市场、图片模糊或夸张、中介推搪房子不能看等多项问题均占比三成左右。

2.房源信息描述与实际不一致。房源照片、地点、装修布置等信息与实际不符。

3.中介擅自发布个人房源或冒充业主。41%受访者反映个人房源信息在没有征得业主同意下变为中介房源,31%受访者反映中介冒充业主发布个人房源。

问题二:执业不规范

根据相关部门规定,中介从业人员服务时应当佩戴工作牌,而体察中逾5成中介没有做到这一点。同时,志愿者发现中介收费名目标准不一。如绝大部分中介收取的买卖佣金比例在成交价格2.5%以下,但有3家中介表示收取3%。

问题三:总体服务质量偏低,诚信问题较多

1.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志愿者反映部分中介对业务不熟悉,存在不守时、擅自变更负责人员、获知客户没有购房指标后服务态度变差等问题。

2.缺乏职业行为道德规范。受访者表示中介存在故意隐瞒房屋情况(55%)、故意隐瞒限购政策(38%)、夸大贷款政策(37%)、赚差价(31%)、收取高额杂费(30%)等一系列不诚信行为。

调查和体察还发现,超九成消费者遇到中介违法违规行为,包括:制造“阴阳合同”规避税费或获取高额贷款、诱导或协助提供虚假购房证明材料、设置不合理格式条款等。在调查中,有27%的消费者反映遇到中介表示制作“阴阳合同”规避税费或获取高额贷款。

另外,为防止“跳单”,在看房前不少中介要求消费者签署《看房确认书》或《看房协议》,其中协议中设有不合理的格式条款。主要包括“看房后指定时间内只能选择该中介公司完成该单位的交易,不能选择其他中介机构,否则要承担违约责任”条款(占78%)、“指定时间内不能与房主私自交易,否则需支付违约金”条款(占62%)。

问题四: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高

体察结果显示,15名体察志愿者中有6名个人信息直接遭外泄,其中1名志愿者在两周内共接到12个不同房产中介的推销,1名志愿者表示刚在平台上完成注册,马上就有中介致电推销。

广东省消委会认为,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风险点包括:

1.掌握大量消费者个人信息。为方便联系,消费者都会留下联系方式给中介,注册线上房地产中介服务平台也需要提供个人信息。

2.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管理不严。体察发现,近5成的中介表示能通过公司内部系统看到所有客户个人信息。在注册平台时,志愿者也发现,线上房地产中介平台的《隐私政策》都会列出把个人信息共享给合作伙伴等相关内容。

3.中介服务平台未尽告知消费者个人信息用途的责任。体察发现,虽然大多数中介服务平台有指定相关个人隐私政策,但大多为默认勾选,未尽向消费者做出说明和明确警示的责任。

房地产中介 服务潜规则

1.虚假低价房源引客,乘机开展业务推销;

2.营造热销假象,诱导仓促成交;

3.定金收取设陷阱,两头忽悠做文章;

4.服务收费不透明,“其他费用”花样新;

5.个人信息遭泄露,骚扰电话接不完;

6.违规变通办假证,风险损失客户担;

7.房价优惠藏猫腻,变相涨价是目的;

8.解押房贷套路多,游说卖家借“高利”;

9.《看房确认》要签名,霸王条款很闹心;

10.全权委托本信任,恣意妄为损权益。

(记者林琳 通讯员粤消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