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关心90后职场焦虑 只说“别熬夜”有用吗

2019-12-03 16:57:2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2019年过去之后,第一批90后就要30岁了。

时间往前推10年,90后可能怎么也预料不到,自己将来会因为年龄而焦虑。那会儿的确太年轻太单纯,况且,每一代人总觉得,自己会比上一代人更酷,不会为这种俗事烦心。

年少的时候觉得自己不惧老,真的到了年龄的门槛上,惊慌说来就来,猝不及防。

90后的“中年危机”是不是来得太早了点?

我们过去一直念叨“35岁现象”,即35岁被视为一道事业阶段的门槛。一到这个年纪,用人单位就会觉得你可塑性差、难以快速适应新环境、陷入思维定式。现如今,在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这个年龄门槛似乎正悄悄地往前移。“35岁中年危机”逐步变成“30岁中年危机”,如果再打上一点未雨绸缪的提前量,危机感可不就和90后迎头相撞么?

有个段子说,60后不知道“什么是辞职”,70后不轻易辞职,80后找到给钱更多的下家就辞职,到了90后这里,领导骂我,我就辞职。不过,根据我的观察,90后的释压能力、应变能力都并不亚于前辈,一言不合就辞职只是刻板印象。不过,话说回来,90后这代人,确实不那么能忍。

不忍,倒不纯粹是任性,而是因为放眼望去,天涯何处无芳草,即便有时候发现那是狗尾巴草。90后刚入职场的时候,正值创业公司井喷。融了A轮融B轮的风云人物,有的自己就是90后。

选择和焦虑是一对双生儿,机会多可不一定是福报。是留在原地,还是择机跳槽,几乎是一进职场就要思考的问题。

我刚毕业时,周围多的是干了10年以上的70后老员工。2015年左右,行业整体形势明显式微,一波临近40岁的同事开始跳槽和转行,好不容易找到新东家、开启新征程,却发现适应新环境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躁动的氛围弥漫在整个行业里,对彼时刚入行的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冲击还是来自前辈的忠告:你们可趁早把握机会,别像我,拖到这个岁数,步入新的职场,倍感力不从心。

前辈的“力不从心”,不完全是年龄和体力的原因,更因为在舒适区里待太久了。后辈看在眼里,心里不可能不焦虑。更何况,现在风口一个接一个、“猪”一拨儿接一拨儿地飞起来又摔下去的节奏,待在一个地方久了,不管进没进到舒适区,横竖都不会舒适。

这不是某个行业的特殊现象,这就是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行业不断涌现,蚕食旧有的格局。“先进生产力”沦为“落后产能”的周期越来越短。传说,有个大佬最爱给员工灌的职场鸡汤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当下职场还有另一个困境,就是普遍偏高的工作强度。除了身体的消耗、对健康的威胁,超负荷工作对个人职业生涯也有巨大伤害。别不承认,饱和的工作节奏很多时候只是重复劳动,对提升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并并无实际帮助。长此以往,人可不就只能变成螺丝钉、并且有理由担心自己随时被替换掉吗?

老板们喜欢让员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不足,可个人努力在结构性压力之下,经常是苍白的。但凡过劳猝死的新闻一出,整个舆论场都开始劝大家“别熬夜”。说句不客气的话,这跟“多喝热水”一样,都是正确的废话。你以为那些超负荷工作的“社畜”是自己喜欢熬夜吗?

应对危机、突破困局,个体的努力自然会有用。比如,时刻保持学习的能力,保持读书思考的习惯,夯实自己所在领域的核心技能水平。然而,这些都有赖于良性的企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氛围的支持。(吴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