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大编”徐勇 新华社同事忆徐勇生前点滴

2019-11-30 00:29:1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徐勇走的那天,他没来得及改我的稿子。

去世前一天,他改我一条短稿,成为给我的临别礼物。我写“仅仅1个小时后就匆忙离场”,他删去“仅仅”“就”。我把编辑系统里的留痕模式印在脑中,此生不忘。除此以外,再说什么都是多余。

徐勇是新华社国际部专特稿专线新闻采编中心灵魂人物,是我们的师傅。被他训得羞愤欲死、骂得肝胆俱裂,谁还没有过?编辑说写写他的业务洁癖、工作作风,可我怎么敢写呢?总觉得没有一个句子配得上他的纯粹和精准,就像他如往常一样站在背后看我们敲字,不时“哼”一声冷笑,再看几句便要大声咆哮起来。对不起,删去“大声”——咆哮不会小声。

徐勇常挂在嘴边:“肯干比能干重要。”做事全力以赴,何尝顾惜此身。

有人说徐勇有文字洁癖,这我不知道。只知道:是就是是,否就是否,拒绝含糊,拒绝废词。“富婆”绝不说“女富婆”(你听说过“男富婆”吗?);“河上漂死鱼”绝不说“河上漂着鱼的死尸”(还“鱼的死尸”?你想干嘛?);报道坠机事件时,“机上乘客”删去“机上”(有“机下乘客”吗?);“某地某时遭遇爆炸袭击,造成2死4伤”,删去“造成”(语义清晰,何必啰嗦?);“中枪”?(你确定不是“中弹”?);“透露”?(玩什么故弄玄虚,难道不是正常披露信息吗?老老实实改成“说”)。

徐勇教我对文字不能轻慢,每个字都有含义,想清楚再用。“某国总统某日宣誓就职”,想也不想就写“宣誓就职”么?真有一次,牵涉某国政坛角力,我们敏锐捕捉到只有“就职”却无“宣誓”,种种暗流涌动蕴含在一词中。

读到稿中“匿名消息人士”云云,他叫我们思考:真是匿名人士么?记者必定知道消息人士身份和职衔,否则怎敢以不靠谱之人作为消息源?于是改成“不愿意在媒体报道中公开姓名的某国官员”,精准。

徐勇不许我们想当然。总要去源头(source)核实,拒绝二手消息。哪怕是我们自己的已发稿,也不许作为依据,仍要回归源头。对自己所作所为负责,甚至连源头也不盲信——别人出错,不是我们出错的理由。

我在埃及中东总分社当过两年英文编辑,没敢忘记他的训诲。有一次处理某分社发回的英文消息稿,提到某地震所在城市和经纬度。我去核地图,发现经纬度坐标位于红海,并非稿中所提人口稠密城市,可见两者必有一个写错。我追问当地雇员,答曰城市和经纬度这两个信息均援引自该国地震局网站。然而,地震局写错并不是我们写错的理由。继续寻找真相,直到确定无误。

徐勇要求大家保持专业精神。比如,文中第一次必须用全称,“贝拉克·奥巴马”“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后文才可简称“奥巴马”“北约”。他执着到连“超市”首次出现也用全称“超级市场”,好吧。

我们跟他学习:力求精准,不计代价。今年报道巴黎圣母院大火,有一个细节是“spire”倒塌,我在稿中译作“尖塔”倒塌。后来有报纸用户询问,其他稿件称“塔尖”烧毁,到底是“尖塔”还是“塔尖”?我早做足功课,答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蝇王》作者威廉·戈尔丁写过一部小说“The Spire”,中文译名《教堂尖塔》,又详述其建筑特点,证实区别于“塔尖”。几天后,徐勇见我时颇有称许。不记得他的原话,大意是:理当如此。

徐勇讲究品位,爱送大家CD和鲜花,自诩“old school”(老派)。他喜欢Josh Groban、Hayley Westenra、Roberta Flack、James Blunt……组里的年轻人谁没听过他分享歌曲《Wind Beneath My Wings》《You Raise Me Up》呢?

我后来渐渐体会到,他所追求的格调和胸怀,对写稿有何等深刻影响。先做人,再做事。不知道的人只看到他对稿件吹毛求疵、精益求精,却不知他始终在意的是人。人之为人,人比事重要。满腔热诚,满腔悲悯。于是明白,这样一个痛恨废字的人,当年为何没把我一篇稿件中“狗狗”删成“狗”。那是喀布尔分社遇袭时,记者张宁在前方连线口述、我在后方记录,提到爆炸现场“一只小狗狗”。徐勇编辑时愣了一下,没有敲删除键。

新闻追求速度。徐勇催逼下,我老早知道写稿标准:30分钟内写三五百字,1个半小时内完成千字稿。时效压力下,新闻稿不容我们像作家一样从容斟酌,慢条斯理。每条稿子,都是在有限时间内匆忙赶出,都火急火燎得没时间喝水上厕所。徐勇教会我们,在有限时间内尽最大努力;一旦发稿,便不再懊悔纠结,为某个瑕疵而百爪挠心,只要下次再拼尽全力,就可以了。

所以,这两幅画面都真实:徐勇破口大骂,把我们训得痛哭流涕;他柔声劝慰,说“知道你尽力了”。

徐勇的悲悯,除了捐钱助人之类,同样藏在稿件里,藏得有些深,要细品才知。我上学时爱写得晦涩难懂,入职后才知写得“够简单”才是高手。往往素材越难、事件越复杂,需要作者多做几倍功夫,自己吃透,才能写得让读者“读得容易”。徐勇教我们,这是为人做事的态度。

徐勇总鼓励我们写稿分小标题,那是出于对报纸用户的服务意识,方便报社编辑剪裁、重组,也方便读者一目了然,脉络清晰。

采写国际新闻,忌讳生硬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语言习惯不同,关注点迥异,徐勇教我们按照中文写作习惯、逻辑思路采写稿件,遇到某些舶来词不吝多介绍几句,交待清楚,总要让人读得明白,否则就是作者自娱自乐。

有个例子是“great”。英语世界张嘴闭嘴用这词,我们若统统译作“伟大”,徐勇便嗤之以鼻:世间有多少人或事当得起“伟大”一词?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么?更多时候,外国人口中的“great”是指“了不起”。

跟徐勇干活,慢慢学会用巧劲儿。背景材料不要堆作一团,可以打散后穿插全文,犹如穿针绣花;直接引语善加利用,如何放置在文中各处以增现场感和兴味;每个字、每个词皆有作用,想清楚为何写、如何写,哪有废笔?

徐勇所教太多,我匆匆几笔怎写得完呢?最后,讲一件趣事。当年,我们故意设计一个句子打算气徐勇,妥妥的是“琼瑶style”:“让我告诉你,我是爱你的。”前半句是废话,可删;后半句“是……的”是徐勇最痛恨句式,想象着他一边咆哮一边删成“我爱你”。设计归设计,终究没敢对他说。

徐勇走后,悲伤袭来,纪念他的文章铺天盖地。感谢新华社国际部法文组刘锴,他在《品味——写给徐勇》文末,终于把那句话对徐勇说了。(杨舒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