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康熙传位遗诏等200余件展品“亮相”

2019-11-24 18:05:1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全国30多家档案馆镇馆之宝复制品汇集北京 揭开唐朝至近代诸多历史谜团

北京市档案馆展出的仿制明代“金书铁券”。

10月21日,北京市档案馆,展览展出清代康熙皇帝传位遗诏复制件。

“中国档案珍品展”近日正在北京市档案馆展出。该展览展出来自全国30多家档案馆镇馆之宝的复制品,比如唐档六件、清代金榜、康熙传位遗诏、金书铁券等,呈现了从唐代到近代的中国历史的诸多侧面。

周一至周六,市民可凭有效身份证件进入北京市档案馆免费参观,开闭馆时间为10:00——17:00。

近日,北京市档案馆展出“中国档案珍品展”。展览展出50余组200多件档案展品,来自全国30多家档案馆,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文献和实物是第一次与北京观众见面。

中国档案部门现存最古老纸质公文档案展出

展览展出的50余组200多件档案展品,来自全国30多家档案馆,均收录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有的还入选了《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世界记忆名录》,件件堪称无价之宝。

这些展品包括唐、元、明、清、近代的珍贵档案,或记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或印证某一历史史实,或记录一段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从唐代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档案文献和实物是第一次与北京观众见面,是人们了解历史真相、探寻社会发展足迹的重要参考。

展出的唐代档案有中国档案部门现存最古老的纸质公文档案,该档案形成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距今1300年,记录了对寇贼骚扰进行剿捕等事由,1900年发现于敦煌石窟藏经洞。元代档案有用八思巴文字和古西藏文书写的中国元朝中央政府任命西藏地方官员的圣旨和文稿,体现了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是13世纪西藏归入中国版图的原始证据。

清代档案内容丰富,保存完整,有册文、诰命、遗诏、国书、禀文、玉牒、合同、税单、照会、信函等,内容涉及地方保甲制度、地理舆图、邮驿交通、科举考试、兴修水利、外交等方面,反映了清代宫廷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清代大金榜长19米,高将近1米,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金榜”,也是历时1300年的科举制度的最后一张金榜。

京张铁路、钱塘江桥档案还原近代重要历史

展览中的近代工商档案,有江南机器制造局档案、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档案等,再现了在帝国主义以及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中国民族工商业曲折发展的艰难历程。

民国档案还有梁启超草拟的护国讨袁檄文、孙中山先生“博爱”题词、陈嘉庚先生组织侨工的函等,见证了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

展览中还呈现了京张铁路档案和钱塘江桥工程档案。京张铁路是我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勘探、设计、建造到建成的铁路。这组档案文献汇集了1909年由同生照相馆谭锦堂先生拍摄的京张铁路178张通车时的照片。

钱塘江桥是茅以升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在我国桥梁设计与建筑史上具有特殊意义。1937年,上海沦陷,为阻挡日本军队进入杭州,正式通车不到3个月的钱塘江大桥被茅以升亲自炸毁。撤退后,茅以升带走大桥所有图表、文卷、相片等14箱重要资料,抗战时期他在躲避战乱的路途中舍弃了许多家当,却尽数保存了这些珍贵的资料。

1946年,茅以升依靠这些资料开始修复大桥。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当天,败退的国民党再次炸断大桥,及至1953年才修复完成。

■ 重点文物

唐档六件

现存最古老纸质公文档案

唐档六件是中国档案部门现存最古老的纸质公文档案,不仅是档案珍品,文物价值也无法估量。

这组档案形成于唐朝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目前所看到的已是残页,载文也不完整。档案原件书写在宣纸上,墨迹清晰,有3件落款“开元二年”字样,有1件盖有蒲昌府的印章,1件盖有蒲昌县的印章。其中5件是唐代蒲昌府、县的文书档案,1件是西州寺庙禅师名单。

这批唐档主要内容有对寇贼骚扰进行剿捕的申状,其上有职官司马的签字;各寺庙法师的名单;对死亡之人进行勘查等。该文献反映了1200多年前中国封建社会的治安、宗教等情况。

这六件唐档于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内被发现。辗转半世纪后,转存辽宁省档案馆至今。

康熙传位遗诏

破除雍正篡改遗诏传闻

有关雍正继位的问题,民间和野史传闻甚多,一些小说里称雍正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此次展出的档案展品“康熙传位遗诏”揭示了真相。这份遗诏长1.55米,宽0.8米,为卷轴式,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在一张明黄色的宣纸上,这种颜色是清代皇家的御用色。

其中关于传位是这样写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所以并不存在“传位十四子”或“传位于四子”的字眼,《康熙传位遗诏》证明,雍正暗中加笔篡改康熙传位遗诏只不过是民间传闻而已。

清代金榜

张謇、熊希龄榜上有名

清代金榜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是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科举是我国古代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封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这份展品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金榜,长19.26米,高0.825米。该金榜是黄纸墨书,满文、汉文两种文字,年、月、日及骑缝处押“皇帝之宝”印。

这一年殿试的状元是张謇,后来创办了大生纱厂,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二甲第31名和36名分别是关冕钧、陈昭常,两人参加了京张铁路的修建;二甲第63名熊希龄,后来成为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并创办了香山慈幼院。

这份清代金榜不仅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还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

金书铁券

分左右两半合之可验真伪

“金书铁券”,民间称之为“免死牌”,是皇帝颁赐给功臣的特制文件,是受赐人及后代赦减犯罪的凭证。这是我国古代独一无二的特殊载体档案文献。

此次展出的“金书铁券”复制品原件是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赐给右军都督府都督李文的。李文为青海土官,秉性忠义,战功卓著,被明英宗赐封予勋号“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制荣禄大夫,柱国,高阳伯”。此铁券制作考究,生铁质,半弧形,字体为颜体楷书,注明赐予李文“食禄一千石……免尔本身一次”的特殊待遇。

为防止假冒伪造,铁券一般分为左右两半,左半部分给功臣良将,右半部留藏于皇宫内府,两者合体可以验证真伪。流传至今的铁券极为稀少,是珍贵的历史档案。(记者倪伟 浦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