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寻找海南长臂猿

2019-11-24 18:03:2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10月25日,海南白沙县青松乡热带雨林里,调查人员在观测海南长臂猿。由于长臂猿终生不下树,在热带雨林高大挺拔的乔木林里,要观测树上的长臂猿,只能扬起脖子向上看。

▲10月25日,一只正在树上攀爬的海南长臂猿。

▲10月25日,一只正在清晨觅食的海南长臂猿。

▲10月25日,一只带着幼崽的雌性海南长臂猿。

▲10月27日,几只海南长臂猿在林间荡跃、觅食。

▲10月26日凌晨5时许,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李文永带领调查小组走在前往监听点的山路上,俯身经过一处枝蔓纵横的小路。

▲10月25日调查海南长臂猿期间,李文永爬上一棵大树,准备获取红外相机数据并重新安放红外相机。

▲10月28日,调查人员在海南白沙县青松乡热带雨林中观测海南长臂猿。

▲为了更好地监测海南长臂猿,调查人员决定下到一个陡峭的半山腰,去获取之前布下的红外相机数据(10月25日拍摄)。

▲10月26日,海南白沙县青松乡热带雨林里,调查人员将当天观测到的海南长臂猿鸣叫的各种数据记录下来。

▲10月25日,李文永在热带雨林中吃干粮。

在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热带雨林里,残存着“人类最孤独的近亲”——

它们一生居于树上,从不下地。它们的身影,荡跃在热带雨林高大挺拔的乔木林和遮天蔽日的阔叶林间。它们身形矫健,常见一道黑影从头顶掠过,树冠枝杈猛地一弯,枝叶哗哗作响。

它们常在清晨鸣叫,通常先是雄性发出口哨般的清亮长音,随后雌性以颤音附和,继而引发群体其他成员集体共鸣。音量由低渐高,音色高亢婉转,如哨声般响彻山谷。这是它们宣示领地占有或交流情感的方式。

它们是海南长臂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现仅存于海南霸王岭内。上世纪80年代,海南长臂猿仅剩7只左右。据IUCN红色名录,海南长臂猿濒危程度为“极危”,比大熊猫还要高两个等级。

近日,海南霸王岭林业局联合环保机构“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在霸王岭保护区内,就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展开调查。新华社记者全程独家跟访,记录下这场在中国热带雨林中的调研。

10月25日凌晨4时,海南白沙县青松乡还在熟睡,村民李文永家已亮起了灯。

一天前,一支42人的调查队在海南霸王岭保护区管理局内集结。这支以霸王岭保护区和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工作人员为主的调查队,将分三组赶赴以昌江县斧头岭为中心的7处驻点,并在周边19个监听点对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展开调查。

青松乡,是新华社记者跟访的驻点所在。已任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9年的李文永为当地调查小组组长。

凌晨5时,李文永和4名队员带着干粮向村后山中的监听点“长石头”攀爬。漆黑的雨林中,手电和头灯照亮了脚下的路。由于长臂猿喜欢在日出前后开始鸣叫,队员们需在清晨6时赶到监听点。

突然,走在队首的霸王岭保护区护林员韦富良在路上发现了一条蛇。好在这条蛇径直钻进了道边的落叶中,并未伤人。

经过近1小时的跋涉,小队终于在清晨6点前抵达海拔800多米的“长石头”,所有队员已是大汗淋漓。

韦富良和一位队员继续向附近另一处监听点“小鞍口”进发。刚走没几步,就被一条伏在路中的双头蛇拦住了去路,为避免耽误监听,他们索性从蛇身上跳了过去。

清晨6时,队员们起身肃静,仰头看向周边高大的乔木树冠,侧耳四面搜听。

天光见亮,山岭寂静依旧。

看见猿群是统计的关键。由于长臂猿每天处不同位置,直接看到猿群并非易事。通常要两处监听点对同一猿群叫声标注方向,再根据方向交点,确定猿群位置。不闻猿声,意味着看不到猿群,调查就无从着手。

6时38分,沉寂被韦富良的来电打破——他听见了小鞍口西南方向的猿声。

对李文永而言,这条信息已经足够。长臂猿清晨鸣叫都伴随着进食,凭借对周边山林长臂猿食物分布的掌握,他便大致判断出长臂猿的位置。

蹑足而去,调查队员终于在雨林深处见到了长臂猿群。

在距调查队员头顶约20米高的树冠层,一群同一家族的长臂猿正觅食。成年雄猿、雌猿分别呈黑色和金色,幼崽则面朝母体四肢紧扣在母猿腹前,随母猿移动而移动。凭借矫健的四肢尤其是一双长臂,它们在密林上空自由攀爬、荡跃。它们跳到哪里,哪里的树林就哗哗作响。

靠近的人群引起了猿群的警觉,带着幼崽的母猿蹲坐在树干上,一边摘野果进食,一边不住扭头观察人群。或是出于好奇,或是为正在觅食的家庭成员放哨,一只年轻的黑猿从远处跳来,停在距调查队约15米的树枝上不住向下观察。

调查队员拿出照相机、望远镜拍摄和观测长臂猿,用纸笔记下长臂猿鸣叫的起止时间、方位、距离、鸣叫种类、个体数量、监听点坐标等数据。

由于长臂猿惯于清晨鸣叫,越到中午,鸣叫越少,下午鸣叫更少。调查组一直跟踪、记录长臂猿直至中午下山。

次日凌晨继续上山调查。但一场突降的暴雨延缓了调查组上山的节奏。雨过,为追回时间,调查组决定走更陡峭的小路。由于小路长期无人行走,枝蔓纵横,很多路段要躬身才能通过。李文永和韦富良轮番走在前面,不断挥舞柴刀劈出通道,成功带领小组按时赶到监听点。

这样的调查一共持续了4天。

李文永小组在调查的同时,其余各组也在观测、记录长臂猿。各组调查数据,将在汇总梳理后上报给林业部门。

“调查人员在一处新的山头听到了一只独猿鸣叫,说明长臂猿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大。”谈及此次调查,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下属的“嘉道理中国保育”部门主管陈辈乐表示,调查队在山林里还发现了野猪、白鹇、松鼠等野生动物的痕迹,没有发现偷猎、乱砍乱伐等人为活动,这表明霸王岭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正在恢复,违法行为正在减少。

霸王岭林业局副局长陆雍泉坦言,林业部门已保护海南长臂猿多年,当下仍面临着经费和自身队伍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由于长臂猿终生不下树,难以近距离接触和研究,加之社会知晓度低,海南本土也少有专家关注,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记者 蒲晓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