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西海固洋芋翻身记

2019-11-22 16:51: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西海固洋芋翻身记(中国脱贫传奇③)

西海固曾经的苦,不仅连着风沙、烈日、黄土,也连着一种食物——洋芋蛋蛋。

“一年四季,就是洋芋陪伴人的生活。”回族女作家马金莲记得,洋芋既是主粮也当蔬菜,记忆中的舌尖体验就是洋芋、洋芋和洋芋,蒸炸拌煎炒煮,妈妈总是变着花样做洋芋,吃久了,早就腻了。

西海固,中国脱贫攻坚战场出了名的硬骨头,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西吉,又是其中的贫中之贫,作为宁夏第一人口大县,西吉约有50万人,占到固原市人口1/3。

说起过去,马金莲给记者看柜子里厚厚一摞书,这位鲁迅文学奖得主的每本书都写尽西海固的贫瘠和艰难。她出生的西吉小村子,40多户人家,大部分都要到水沟取水。夏天,为了不耽误干农活,天不亮就要去排队等;冬天,水沟结冰,人拄着铁锹趴在冰面上,用瓢一点点舀水出来。几年前,村子已整体搬迁。

洋芋又叫土豆、马铃薯,当地食用传统悠久。红军长征到这儿后,红25军还教会单家集老百姓做粉条,至今人称“红粉”。苦日子里,洋芋填充着饥饿的胃,是“救命蛋蛋”,却也成为西海固贫穷的象征。许多当地中老年人的牙缝都很宽,一看就是长期营养不良。

不过,红耀乡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熊志忠讲起洋芋,完全是另一种感觉。

跟记者碰面时,老熊刚从地里回来,手上捏着两个沾着泥土的大洋芋。他打开手机照片让记者瞅,从地里薅出的一串就挂着17个洋芋蛋蛋。

“大丰收,真是大丰收!从来没有过!”老熊咧开嘴乐。老熊自家的400亩洋芋,光雇人收都要一个月,1亩能赚四五千。

西吉县洋芋今年喜获丰收。中共固原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景况不止他一家。

乘上三轮车,我们一路颠簸上山,见到正在忙活的权振堂两口子。他们种了40亩洋芋,今年预计能出产十几万斤,收入有小20万。当地洋芋大多是红皮,洋芋机开过,翻出一地“红蛋蛋”。山下,他家新盖的大瓦房被太阳晃得格外显眼。

权振堂开着洋芋机,翻出一地“红蛋蛋”。记者 刘少华摄

以前的“救命蛋蛋”,咋变成生钱宝贝的?

熊志忠答得简单:“用科学种。”2007年秋,一场雨后,他给自家地里覆了地膜。政府免费给农户提供地膜,可大伙都嫌麻烦。老熊急性子,找人开着自家3台四轮车,加满油后把全村6900亩地都覆了膜。西吉严重缺水,用这种方式,小庄村的地里锁住了秋雨。

在这片穷山沟里,老熊2011年、2014年、2017年三次打破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单产纪录,亩产分别达到5116.4公斤、6162公斤、6246.98公斤,老熊的洋芋虫眼草眼少,去年他被自治区评为“十佳种植能手”。

整个红耀乡,都靠着洋芋脱贫。今年,全乡5万亩洋芋又喜迎丰年。而在西吉县,足足有85万亩洋芋地。

科学种植,可不敢说着玩。从种子开始,西吉的洋芋就不一般。光是宁夏佳立、西吉土豆种业2个脱毒繁育中心,就能做到年繁育原种5000万粒,扶持20多家经营主体建设原种基地1万亩,一级种基地10万亩。当地种薯甚至远销云南、贵州、四川等省。

在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李艳梅抱着一个6.48斤的洋芋蛋蛋合影,满脸是笑——前两天,县里搞了个“洋芋王”大赛,这个洋芋蛋蛋拿了冠军。当地种出来的洋芋,随便抓起一个,都比巴掌大多了,四五斤一个的不计其数。

李艳梅说,过去活得那么苦,为啥种洋芋?说明当地适合。“咱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资源,跟洋芋对脾气,西吉能成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不是偶然。”

别小看一粒种子,它孕育着希望;别小看洋芋蛋蛋,它正带着西吉县一起翻身。去年,西海固贫困发生率降到4%。西吉人说,2020年肯定能脱贫,不拖全国后腿。

2016年7月18日,在实地考察精准扶贫情况后,已是第3次来到固原的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固原的发展脱胎换骨,增强了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

这信心,是大伙一块干出来的。

老熊伸出粗粝的大手,跟记者使劲握了握:“额(我)不陪你了,还得去地里,丰收时节不等人,紧赶着把洋芋都挖出来。”

远处的六盘山间,红叶分外鲜艳,这不是西海固深秋唯一的红色。绵延的黄土坡上,还铺了一层红红的洋芋蛋蛋,映衬着老乡们忙碌而欢快的身影。(记者 刘少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