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振兴杯”学生组大赛:未来的大国工匠,来了!

2019-11-21 18:42:5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决赛现场,钳工选手在比赛。记者 陈凤莉/摄

这是一群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孩子。

他们,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16岁,大多数因为中学成绩不好,而选择走进了中职或高职,学一门技术。在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决赛现场,脸庞稚嫩的他们是主角。

他们,是未来的工匠,他们用机床、刀锉、电笔、键盘描画着自己的人生,也描画着比赛的答卷,在“振兴杯”的赛场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是“振兴杯”首次设立学生组比赛,一大拨儿未来工匠走进公众的视野,以全新的形象展示着自己不同于老师傅的风采。

有动摇,但也能坚持

来自河南省漯河技师学院,刚刚18岁的车工选手李子炯没想到自己能走到“振兴杯”国赛的赛场上。

作为一个曾经的学习差等生,他不敢设想就凭手上这点技术还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事实上,2016年刚进技师学院时,他还是抱着“混三年”的态度。

有一次去车间,看到学长们在热火朝天地训练,加工出一个个漂亮的零件,他突然想:我啥时候也能成为像学长那样的人?

那是他第一次受到触动。

不过这种触动,很快就被现实的困难消磨了。

第一次上实训课,李子炯什么都不会,怎么用车床,有哪些步骤,完全没有概念。“模型我连做都做不出来,就更谈不上尺寸精度了”。

那一次,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不过这种念头很快就被一种成就感代替了。

那次实训课后,李子炯有意地努力去练,“犟脾气,就想一定要做出来”。

一个月后,他成功地做出了第一个零件。

2017年,一直保持着这种“犟”脾气的李子炯被老师发现了,并被选到学校训练队。那时候,他才真正体会到做钳工到底是什么感觉。

十几岁的孩子大多不识苦滋味,李子炯也是如此。

“我们这个工种真的很累很苦,训练的时候我们一直都是站着的,还不能分心,从早干到晚。”他说。

但是00后的李子炯竟然能从这种苦中品出了乐,“因为干着干着就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能做出那么多零件真的很有成就感。”他说,自己能干好这件事成为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2018年,李子炯参加中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河南省赛时出了事故,他的手在操作中碰伤了,血顺着手背直流,他不断地在衣服上擦拭,等到比赛结束时,他的蓝色工服上已经染上了大片血迹,把老师都吓了一跳。

“我就是不想因为受伤而放弃,想着能坚持下来就坚持。”李子炯说。

这样的经历,很多学生都有。

来自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吴建彬曾经选择过放弃。

因为入学以后成绩还不错,他也曾被老师选入学校集训队。可是,突如其来的辛苦让他有点招架不住。

“就拿把锯子锯铁,觉得又不好玩又辛苦。”他说,一天下来,他的手都被磨出了水泡。

因为觉得“累并不快乐”,吴建彬选择了退出。

此后,他按部就班学习上课,空闲了就打打游戏。就这样“混”了一年,他感觉到了空虚。

“害怕自己真的就这样混下去,那自己以后的人生怎么办?”他心里总闪过这样的问题。

不能混了!他告诉自己。

想清楚了,他主动又找到老师,希望再次加入集训队。

“老师告诉我说,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成绩。”吴建彬下定决心,“不能再放弃了”。

更有想法,能主动拥抱新知识

尽管在初中时是个别人眼里不折不扣的“学渣”,但在进入中职和高职以后,杨亚召却是个妥妥的学霸。

这个来自河南职业技术学院的21岁男孩选择的是计算机专业。一开始入门时,他也觉得难,常常连最简单的编程也搞不懂,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弄懂一门叫VB的计算机语言。

因为兴趣,他愿意去研究那些复杂枯燥的代码。因为兴趣,他也愿意在按部就班的上课之外,主动去拥抱新知识。

“计算机技术更新太快了,不学习的话就跟不上时代的大潮。”小小年纪的他,总是用这样的道理来激励自己。

为了让自己的能力提升,他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在线学习平台上为自己报了好几门课程,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这些学校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他都会千方百计地搜罗来学。

如果发现一本专业新书,他恨不得通宵读完。如果尝试做一个新的项目,他甚至会连着做十几二十个小时。

来自广东江门市技师学院的选手李瑞斌也常常主动去拥抱新知识。

这个18岁的男孩学的是电气自动化专业,从小他就对电器感兴趣。初中毕业,学习成绩不太好的他索性就上了中职,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

“这个专业很好玩的,有时候做一些小玩具,比如电子时钟,就觉得简直太有趣了,这个专业也真的有用。”说起这些话,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

电工行业每年都会迭代新知识,李瑞斌对每一个更新都有学习的欲望。

语言编程、工业机器人、各种型号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触摸屏技术……他都会去找来学,“网上查资料,买书”。

在广东江门市技师学院老师黄健球的印象里,“现在的学生们不仅是单纯地认真听老师讲课,他们会因为兴趣而主动去获取别的知识,也会因为自己所学‘挑战’老师的权威”。

黄健球把这叫做“创新意识”。

在他的课上,也常常会有学生“不听话”,老师说可以这样做,他偏偏要那样做,而且还能做得通。而这种情况在几年前几乎是没有的。

“比如设计路口两个红绿灯的程序,正常情况下老师会教一个一个设计,先红灯再黄灯再绿灯,然后再下一组的红灯黄灯绿灯,但有的学生就会提出是不是可以一下设计一组,然后再接着一组。”黄健球从不去约束学生们的想法,在他看来,学生有主动冲破惯性思维的意识,这是件好事。

技术让他们找到人生方向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甚至更晚,都在和钳工专业知识较劲,这是孙延飞每天的学习训练状态。很累,但他喜欢这种有技术的挑战。

“有时候也会心情烦躁,但是想到能够通过参赛为自己、为学校争光,心情就会好一些。”来自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孙延飞曾参加过一些学校级的比赛。他觉得,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比赛,不仅让他的专注度提升了,也获得了不少平时课堂里没有的知识和锻炼。

他说,平时上课会接触识图,老师会分析、讲解加工步骤,可是到了赛场,这些就都得靠自己。

刚入学的时候,孙延飞手上磨了不少泡。爸爸鼓励他,“累是肯定的,吃点儿苦没什么,这些对以后上岗工作都是积累”。

在一次次的训练和比赛中,他找到了成就感:因为他可以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成绩。

有时候,完成一小步,得到老师的肯定,也会让自己信心提升不少。

他还记得,大概入学半年的时候,自己做了个锤子,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和家长的面展示,“那一刻,觉得挺自豪的。”

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孙延飞格外重视。

开始训练的时候,要花一天多时间才能完成题库中的要求,精度掌握得也不是很好,他就不断向老师请教:用什么步骤可以加快速度,什么方法可以提高精度……每一次尝试他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十几天高强度训练过去了,孙延飞的效率提高了不少。

“工匠精神讲究精益求精,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在精益求精的路上不断努力。”孙延飞说。

在北京轻工技师学院,赵天裕已经学习了5年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

“从初中开始,我学习文化知识就比较吃力。”当时,在老师的建议下,赵天裕早早踏入了技工学校。

在技工学校的学习并不比普通高中轻松。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基本功不扎实,线总是扎到手,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但是当自己能够拧出完美的线时,他感受到之前在中学从没有过的成就感。

“学校鼓励大家自己创新作业,比如可以自己焊接一个小玩具。”赵天裕说,这种自己选择主题发挥创造力的小作业,比程式化的学习任务好很多,大家也更有兴趣去探索了。

入学第二年的时候,他花一个星期时间,用单股铜线焊接了一个小的汽车框架,还特意在车上加了飘带,写上班级名称。

后来,学校老师在网上买了教学用具,大家投入一个月时间用led灯码起来焊接了一个灯塔。看着自己动手完成的漂亮灯塔,赵天裕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进行了分享。

“有兴趣学着就不那么累了,而且这种创意作业不在考试之内,更容易接受,对自己的技术、自信心都有很大提升。”赵天裕说。

在参加这次大赛之前,赵天裕也参加过北京市的不少比赛,在一次双人团体比赛中,他和同学拿到了第一名。还有一次,作为唯一一名学生参赛选手,他获得了北京市第八名。

在北京轻工技师学院这5年,赵天裕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他坦言,上初中的时候自己成绩不好,老师讲课他不想听,后来上了这个学校,发现专业实用性很强,感觉自己认真学完全可以学好。一次次实物制作让他的自信心不断提升,如今,他已经是学校排在前几名的学生,到北京大兴机场去参加顶岗实习了。

明年就可以考技师资格证的他觉得,自己的目标更明确了。“习近平总书记讲‘大国工匠’,之前觉得这个距离自己很远,但是我愿意在专业领域中朝着顶峰不断攀登。”赵天裕计划着,毕业后边工作边读个本科,让自己全面提升。(记者 陈凤莉 杜沂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