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制定国际化标准彰显软实力 中医药国际化加速跑

2019-11-14 16:44:44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如何让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更好地站在现代医学舞台,获得更多认可和更广应用?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国际化进入加速跑阶段,2018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发布包含传统医学章节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今年5月,这一版本在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表决通过。

这一成果的取得,使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拥有国际标准化语言“通行证”,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厚积薄发,极大地提振业界信心、彰显我国软实力。

找到“通行钥匙”

传统医药“信息孤岛”被打破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已有百年历史。

国际疾病分类不仅仅是疾病名称的标准化、数字化,还是卫生健康领域在国际平台上进行对等交流的标准之一,更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评价以及进行国家和国际间统计的通用标准。

2009年,基于全球范围内中医药越来越大的服务量和市场,世界卫生组织在加强和发展传统医学战略实施过程中意识到,在ICD体系中应有符合传统医学需求的分类代码体系,由此提出在第11次修订本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启动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制定项目。

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专家积极争取下,起源于古代中医的传统医学病证分类体系成为第一个进入国际疾病分类家族的传统医学,世界卫生组织组织了以中、日、韩三国专家为主,由十多个国家参与的国际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制定。

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顾问组组长严世芸教授表示:在之前,传统医学一直缺少具有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导致传统医药的相关服务信息、资源状况等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进入ICD家族后,可与ICD体系同步推广传播,以形成中医病证分类体系的国际标准化语言,促进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形成国际共识;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家间合作,使中医药资源优势成为弘扬优秀中国文化、促进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

国家工程上海智慧

十年磨一剑凝聚共识推出创新模式

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这标志着我国开始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更多的机遇。之后,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呈现加速出台的良好态势,2017年,ISO发布首个中药材术语标准。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原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承担了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管理,并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承担项目日常工作。

项目得到了全国专家的大力支持,有以张伯礼院士、严世芸教授等领衔的项目审评专家团队36人,并设立术语、信息、标准、分类等各技术领域专家组,整个项目参与的全国专家近百人遍布26个省。

十年磨一剑,中国专家组完成中医病、证国标英译8万余字;完成2次术语审评工作,摘取术语条目1400余条,收集整理专家意见4928条,筛选后得到术语近600条,根据国标等参考资料给出中英文定义;完成项目各版本指南、手册的汉译工作10万余字;同时翻译471条病证条目及其定义近3万字。

中国专家组与多国专家最终达成共识,根据既往国内200万病案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创新建立了“病、证内容模板和病证分类框架”。据了解,传统医学章节共有具体疾病名150个(包括肝系、心系、脾系、肺系、肾系等)、证候196个(包括八纲证、气血津液证、脏腑证、环境与情绪证等)。

去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上海选取所有二级以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四所综合性医院开展比较测试。仅在中医类医院内,病证编码体系疾病分类匹配率90.18%;证候匹配率71.77%。证候部分未能匹配的主要涉及日本的中间证、经络证,韩国的四象医学证,以及如八纲证和三焦证框架类的诊断。相关数据佐证了病证分类框架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

业内专家认为,新制定的传统医学章节充分体现了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的病、证分类体系的基本特点,同时包容了日、韩传统医学内容,得到了包括日、韩、澳、美等国专家认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包括有中医学章节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最终在今年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表决通过,实现了既保持中医特色同时又符合国际需要的目标。

传承创新发展

为中医药国际化注入不绝动力

2019年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公布,吹响了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冲锋号。

ICD11传统医学章节的制定和实施,将促进中医药服务统计信息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通用性,有利于今后整合国内中西医临床机构的临床诊断统计信息。

业内人士介绍,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的制定,为传统医学能进入发达国家医疗保险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越来越多的境外人员在我国境内接受中医药服务,将境内中医医疗服务纳入境外商业保险范畴,传统医学疾病分类体系作为境外商业保险用于保险付费的标准,将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的发展。

在迈上现代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之旅的同时,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也同步加速,不断为古老的传统医学注入新的勃勃生机。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就坐落在这里。以研究方向为主导、科研平台为支撑、人员按需流动……顶尖优势创新团队突破了多年来各学科“单打独斗”的瓶颈,聚焦在中医药重点研究领域展开前沿研究,取得一批优秀成果。

校长徐建光说,面向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中医药界要以引智育才、国际合作、学科交叉“三拳”组合,才能引领未来,中医药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在张江药谷,密集着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领域创新企业。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浦东新区科技经济委员会、上海张江集团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三方全方位合作,构建科技成果的转化新平台。

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张怀琼说,从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到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钥匙”就是各领域深化改革、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共同为构建大健康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蓄积合力。(记者 仇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