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王晓棠:一生都在追求“真”

2019-11-08 18:12:3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在新中国的电影史上,王晓棠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她天生丽质,却从不以此自傲,而是在演技上狠下功夫,主演的《英雄虎胆》《野火春风斗古城》《海鹰》等影片,令人难忘;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执导电影,目光所至,是革命老区群众的生活,她愿意给他们信心和力量;当了八一厂厂长后,她全身心投入,发挥事事认真的工作态度,最后八一厂不但拍出了很多经典电影,还从负债变成腰包鼓鼓,惠及全厂官兵、职工。今年已经85岁的王晓棠跟《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也非常有缘分,报纸记录下她生命中重要的节点。

1963年3月10日《北京晚报》发表文章《〈斗古城中〉两姐妹——看王晓棠拍片》。

1986年8月23日,《北京日报》发表文章《她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访王晓棠》。

1992年11月3日,《北京日报》发表文章《王晓棠走马上任》。

●表演上追求艺术的真实

1963年3月10日《北京晚报》发表《〈斗古城〉中两姐妹——看王晓棠拍片》,文中写道:这一段表演,王晓棠从角色内心分析,所费的工夫不是一天两天。她为了准确掌握金环、银环两姐妹不同的性格,在排演前,光写人物分析就写满了两个笔记本。

“其实这两个角色是捡来的。”回忆往事,王晓棠会心一笑。当初李英儒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刚出版的时候,可谓一书难求,火到什么程度,就是小说在《北京晚报》连载的时候,那些蹬三轮车的师傅们,一到晚报销售的时间就停工了,赶紧去报摊上买一份报纸,等到看完当天的连载后,才继续接活儿。1959年王晓棠在拍摄《海鹰》外景时,看到了这部小说,一看就是两个通宵,还是晚上在走廊的灯下看的,很多同事夜里上厕所都很好奇,“王晓棠到底在看什么?”看完后,她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但当时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了书中金环、银环姐妹俩的扮演者。

在表演上,王晓棠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就下笨功夫,在整体和所有细节上都事先做充分的准备。1956年,王晓棠在《神秘的旅伴》中饰演小黎英,电影公映后一炮而红,主题曲《缅桂花开十里香》也很快传唱开来。很多人以为《边寨烽火》是王晓棠的第二部电影,其实在《神秘的旅伴》后,导演林农和谢添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拍毕业论文电影,找到王晓棠演了一部短片的主人公。这次表演,让王晓棠一下子开了窍,谢添拍的是短片的第二个部分,在一次在拍摄时,他模仿起了王晓棠表演上的假,居然惟妙惟肖,看似玩笑似的表演,一下子使王晓棠在表演上幡然醒悟。从此,她演起戏来更加得心应手。

王晓棠在1958年公映的《英雄虎胆》中扮演女特务阿兰,就是跳着伦巴舞出场的。她给阿兰的出场戏设计了揪下长长的假辫子,一下就吸引住了观众。但什么是伦巴舞,她没见过。八一厂当时紧急发出通知,寻找到三位会跳伦巴的厂里职工到现场,从中选出一位教舞,白天拍摄的王晓棠只用了三个晚上就学会了“伦巴”,跳得非常完美。

《英雄虎胆》人气之旺,至今居高不下。电影频道每次重播《英雄虎胆》,收视率依然很高。王晓棠饰演的女特务阿兰,让人既爱又恨,她的特务身份让人痛恨,但是她事实上泄露了机密给我方,又让人同情。“阿兰不脸谱化,她有自己的灵魂和追求,很真实,她事实上掩护和帮助了曾泰,使得我方清除了内奸,取得胜利。”王晓棠这样解释。

在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时,她在人物的每个细节上都下了大功夫,比如片中金环第一次见杨晓冬时,王晓棠不是让金环直接自我介绍,而是在锁门的时候回头不经意地说,“我叫金环”,这样既生活化又让观众记得住。

王晓棠还深度参与文学剧本的改编,片中多场戏都是她重新写的,比如影片开头姐妹见面在药房里的戏,小说中是没有的,两人的长篇对话则全部删去,只剩下金环让银环去接头,就“老地方”三个字,非常简洁。李英儒说,这比原来的剧本强多了。著名导演严寄洲赞叹,“这才叫电影剧本”。

更神奇的是,王晓棠扮演的金环、银环二人说的台词语音截然不同。在经过用心准备后,她买了一个提琴的定音器,一测,发现姐姐和妹妹的音高相差五度。这一切,都来自于她一点一滴的勤学苦练,原来她师从语音学大师周殿福先生,刻苦学习各种发声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训练,她在录音棚内给金环、银环配音时,姐妹俩的对话同时录音一次就通过,她出棚后,先出棚的著名演员王心刚还以为她不录了,“因为录得太快了。”

18岁时,王晓棠在黄宗英家里第一次遇到著名演员赵丹。当时赵丹就跟黄宗英的哥哥黄宗江说,“她今天不是名角,将来会比名角还要名角。”最终,在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的特批下,凭着以前学会的三十出京剧和前面三人的举荐,王晓棠参军,进入总政京剧团。“如果她真是个人才,革命大熔炉,可以培养她成才。”陈沂说。

赵丹的这句话,让王晓棠记了一辈子。1962年,赵丹和王晓棠同时入选新中国“二十二大明星”,王晓棠一想起来,就会惊叹命运的神奇和赵丹当年的预言。

《野火春风斗古城》成就了王晓棠在电影表演上的高峰,有人传说,李英儒的妻子就是电影中银环的原型。王晓棠问过他,他不承认,也不否认,只说“电影中的银环,比我小说中的银环还要好。因为有些情节是小说中没有的”。

这部戏拍完,她应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杂志之邀,写了1万多字的文章,几乎都是谈对自己表演上的不足,绝少提成绩。

●当导演追求创作的真心

1986年8月23日,《北京日报》发表文章《她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访王晓棠》,文中写道:七年前,她想写一个苏北战争故事的剧本,为此她先后6次赴苏北采访、生活,脚印遍及盐城市的滨海县和洪泽县。

没有一个人的命运是一帆风顺的,王晓棠也一样。1969年12月,“顽固不化”的王晓棠被“特殊复员”到北京北郊怀柔县北台上林场,成为一名林业女工。迈出八一厂大门时,她回望:我一定要回来的。

1975年3月,王晓棠满怀深情再着戎装,回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她要用影片感谢人民,历尽艰难,她自己写出剧本,自导自演了《翔》。

《老乡》是王晓棠正式当导演后的第一部作品。当初她叫上《董存瑞》编剧之一董晓华,想写一部当年在洪泽湖剿匪的故事,但是当她真的到了当地后,惊愕地发现,这里太穷了,尤其是老子山这样小的地方,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上级的人,当地惶惑又不堪重负。她认为,现在老区人民不需要一个剿匪的故事,而需要一个“如何摆脱贫困生活”的故事。

她返京后重新买了火车票,戴一顶草帽,穿一双球鞋,背一个军用挎包,一个人坐车到南京。“那种地方,你根本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调研。”她坐长途汽车去淮阴,再坐船到老子山,住的招待所的房间里面只有两张单人铁床,床上铺着稻草。她先后一共去了6次,在那儿生活,她最大的要求就是在大锅稀饭中放一把菱角米。

王晓棠表示,如果说《翔》的主题是“人民”,讲的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么《老乡》的主题是“不忘老区人民”。因为这部电影,王晓棠再立三等功,并于1993年晋升少将军衔。

1998年7月底,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她回到了自己喜欢的编导天地里,于2001年编导拍摄了影片《芬芳誓言》。该片讲述了2000年,台商丁嘉尧携家人回到阔别52年的家乡重庆,投资办厂并寻觅当年未婚妻和曾救他于危难的小兵的故事。王晓棠说:“我们不能用常规演员来演这部影片,因为它需要最大的真实才不尘染两岸人盼团圆的神圣情怀!”《芬芳誓言》里几乎全部都是非职业演员,为了贴近影片的主题,她还邀请国民党被特赦的战犯黄维的侄子黄济人、国民党行政院院长俞国华的外甥戴宏民以真实的身份出演角色。

该片除了获得当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等奖项外,还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电影剧本和典型人物形象”,是2001年度唯一一部入选作品。国学大师季羡林评价本片,“在整个片子的悲剧的气氛中,我想,每一个观众也都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净化。我认为这是一部杰出的影片,值得向两岸全体人民和海外华人郑重推荐。”

●当厂长在账本上处处较真儿

1992年11月3日,《北京日报》发表《王晓棠走马上任》,文中写道:作为正式代表,刚刚参加过中国共产党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王晓棠,精力充沛,充满信心,尽管她对记者表示不想发表什么“就职演说”,不想夸什么“海口”,但她却肯定地说:“想法是有的,八一厂很快会发生变化的。”

王晓棠在拍摄《老乡》时出色的组织才能,让她被组织关注,于1988年当上了八一厂的生产副厂长。她很快就熟悉了厂里的方方面面,1992年当上厂长后,她第一件事就是从财务部门了解当时八一厂的经济情况,却被告知负债800多万元。为了扭亏为盈,王晓棠找来了得力助手,1994年年初,把吴文谨从北京军区调入八一厂任总会计师,八一厂的经济状况很快立竿见影。

通过总会计师查看了1952年以来的全部账目后,向厂党委常委汇报,以前的八一厂在经济上用钱很随意,基层、中层、厂里都有支配钱的权力,分不清层次。厂党委听从建议,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对基层、中层和厂里的用钱额度作出明确规定,超过一定数额要上党委会讨论决定。这些决议一开始受到了很大的非议,但第二年效果立竿见影,厂里已经扭亏了;第三年已有盈利,待她1998年7月离任厂长时,可以动用的流动资金高达6000多万元,而且还给八一厂征购了713亩地,作为影视基地。王晓棠和八一厂十分感谢北京市委、市政府和丰台区的厚意。

在她任厂长6年期间,八一厂拍摄了多部有影响力的军事大片,其中包括《大转折》《大进军》系列如《解放大西北》《南线大追歼》《席卷大西南》等影片。当时八一厂的故事片、纪录片和军事教育片都很出色,尤其是1996年出品的《较量》这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纪录片,由于优秀的营销策划,在广州公映时超过了《玩具总动员》《未来水世界》《龙卷风》三部好莱坞大片,成为当年中国电影十大新闻之一,“只要把创作人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拍出思想性、艺术性都强的好片子。”

这就是王晓棠在刚当上厂长时“不夸海口”的原因,她用她较真儿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来践行一个厂长的责任和担当,从结果来看,她的成绩足以证明“八一厂很快会发生变化的”这句话所言不虚。

采访王晓棠时,她穿着一件淡紫色的连衣裙,裙子上绣着多只飞舞的蝴蝶,风采依旧,行动矫健,完全看不出她已经85岁。她说自己最近喜欢研究传统的刺绣艺术,把这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好方式。2017年,中国电影博物馆推出了《王晓棠——我是一个兵》的个人专题展,吸引了很多观众和圈内人士前来观看,反响很好。

王晓棠说,自己从来都不敢忘记一个真字,“只有付出真心、真诚、舍得下真功夫,才能在艺术和生活中有所收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记者 王金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