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李金红:无法弥补的遗憾

2019-10-31 17:17:4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李金红(右)采访海南昌江产业扶贫项目

【演讲稿】无法弥补的遗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海南分社记者李金红。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几位老人的故事。

画面上的这双手,来自一位历经沧桑、饱受屈辱的老人。老人家住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

二战期间,日军以欺骗、掳掠、强迫等手段,从中国强征女性充当“慰安妇”。黄有良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中国至少有20万女性受到侵害。如今已被外界知晓,且尚在人世的,仅剩十余人。

我们一路打听,赶到黄有良家中。老人住在一间十多平米的简舍里,屋内杂物堆摞,光线昏暗。

因为要录制视频,我上前帮老人穿戴耳麦,她突然微微向后倾斜。面对陌生人的身体触碰,她还是本能地心存畏惧。

曾经被侵害的风华少女,已进入风烛暮年。她的背驼得像一把折尺,大多数时候,她都蜷缩在床上,困了就倒下打个盹。她患有严重的风湿,即使盛夏,腿上也常搭一条旧毯,遮住了下面空荡荡的裙摆和一截皮包骨头似的小腿。

十多年前,她还两度赴日,为中国民间“慰安妇”受害者对日诉讼而奔走。

年轻时遭受的厄运,她用坚毅去对抗,用时间去慰藉。

画面上的这位老人,叫陈连村,是我们在海南万宁探访的另一位幸存者。老人身体还算硬朗,平时能煮饭、喂鸡,还能去村口打几圈麻将。

关于那段往事,刚讲几句,她就落泪了。我用纸巾帮老人擦拭,她突然将我的手紧紧握住。我不知道能做什么,只能和同事默默地倾听。

这段往事,似乎是她的禁区。在将4个子女养大的过程中,她都始终未主动提及。直到15年前,当地志愿者上门调查,儿子才第一次知道母亲就是在电影里看过的“慰安妇”。他多次试图和母亲聊聊这段往事,但陈连村始终避而不谈。

前些年电视上充斥着抗战剧,陈连村看到依然会觉得害怕,儿子只好把老人卧室的电视搬走。

70多年过去,同样留有阴影的还有幸存者王志凤。

16岁时,海南澄迈女孩王志凤在外出捣米时碰上了日军。之后便被抓到慰安所。白天挖战壕做苦工,夜里便沦为“慰安妇”,受尽殴打与折磨。她右腿的腓骨上,至今还有一道十几厘米长、两指来宽的伤疤,仿佛一扇门,关不住藏在她岁月深处的凄楚。

半路遭遇鬼子的经历,让王志凤对“出门”始终心存恐惧。她的儿子回忆,当初母亲在生产队干集体活,只要天稍黑,她就要等别人同路才敢回家。就连赶集,她也绝不会外出超过两个小时。

就在我们探访其他幸存者的时候,噩耗传来,黄有良老人去世了。

自1995年起,中国大陆先后有24位“慰安妇”幸存者作为原告、在4个起诉案中控告日本政府,全部败诉。随着黄有良老人的离世,中国大陆所有对日诉讼“慰安妇”原告全部逝世。

我与同事采写的系列报道刊发后,单篇落地采用超过200多家,拍摄的微纪录片当天在微博热搜排行榜排名第5。有网民留言,“一辈子的痛,一辈子的阴影谁来抚平。”

后来陆续有不少民间志愿者看望老人。我与同事也感慨:等不需要采访时,希望能再去看看这些老人,像陪自己的奶奶一样,同她们吃吃饭,聊聊天。

可惜直至老人去世,我们也没能重访老人,这注定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后来也有网民提问,记者到底该不该去触碰当事人的记忆伤口?我的答案是,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忽略了这个职业本身的归宿——为公众提供信息。采访对象有权拒绝受访,但不去采访,则是记者的失职。

历史的遗憾难以弥补,但未来,却在我们手中紧握。

(新华社海南分社记者,长期致力于调研报道、人物报道。连续多年参与全国两会报道、博鳌亚洲论坛报道,多次参与重大主题调研采访。多篇作品获得新华社社级好稿、海南省新闻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