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潘珂:大山深处的青年“背篓检察官”

2019-10-26 03:54:0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重庆10月25日电 题:潘珂:大山深处的青年“背篓检察官”

  新华社记者周闻韬、陈国洲

  2015年以来,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检察院的“80后”检察官潘珂带着一群年轻检察官,把办公设备、宣传资料等装入背篓里,行进在武陵山区的大山深处,与群众拉家常、讲检察故事,到村里串门、推进乡村普法,为乡亲们答疑解惑、消除矛盾隐患,为群众调纠纷、开展释法说理,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检察院”。潘珂也被老乡们亲切地称为“背篓检察官”。

  潘珂与背篓“结缘”,还要从4年前说起。

  2015年底,潘珂从黔江区检察院被派驻到黔江区濯水镇工作。如何尽快打开工作局面?一个背篓给了他启发。

  “当地一位叫徐维新的老检察官,出门办案都背一个背篓,乡亲们亲切地叫他‘老徐’。老徐总能和乡亲们聊得火热,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对老百姓有一种天然的吸力。只要他一出马,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这给潘珂留下深刻印象。

  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背背篓是当地流传几百年的习惯,砂石、粮食、土产、鸡禽、衣物、小孩……都用背篓背上。

  要打开工作局面,就要融入群众。于是,潘珂带着其他4个更年轻的同事,学着老徐背起背篓,走村串户。

  “刚开始时,同样背背篓,乡亲们总觉得我们怪怪的,甚至还有人把我们当成了卖假种子、假农药的骗子。但我们坚信,只要把背篓背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土家人’!” 潘珂说。

  今年25岁的谭森明是检察室里最年轻的一位,一开始,他不能理解这种做法,后来改变了看法。

  2016年11月,黔江区冯家镇一位姓李的老乡听说“背篓检察官”在村里走访,找到潘珂诉苦。原来他在外地打工,由于不懂法,没有签订用工合同,临走时被老板活生生扣了5000元工资。老李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看检察官们能不能把这笔钱要回来。

  潘珂马上向他讲明了检察院支持起诉的职能,并把相关的法条抄给了他。然后让老李现场给以前的老板打电话。老板一听老李讲起了法律,还“闹”到了检察院,当即表示:“不用着急嘛,我马上把钱打过来就是了!”这结果让老李既惊讶又欢喜。

  小小的背篓成了检察官与百姓之间的“连心篓”。这种“接地气”的工作作风,消除了群众对检察官的距离感,找潘珂他们说事的乡亲越来越多了。谭森明意识到:“背篓背在肩头,我们就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土家人’。”

  转眼间,老徐退休了。他留下的背篓磨坏了,又换成了新的,背篓里还增加了许多新的物件,沉甸甸的……慢慢地,山里的路,潘珂和同事们转熟了;乡里的桥,走惯了;村里的狗,也对着他们摇尾巴了……

  乡村普法是潘珂和同事们另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除了开展扫黑除恶、宣讲宪法、公益诉讼等主题普法,他们还专门针对村民外出务工增多的情况,开展对留守人员的特色普法。

  黔江区最小的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只有4名学生和1位老师。去年8月,潘珂和同事们带着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幕布、音箱等设备,驱车3个多小时来到了这里。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法治电影,津津有味地听着法治故事。“说实话,看到那一双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我意识到送去的不仅仅是一场电影,更是一颗颗播撒法治的种子。”潘珂说。

  在黔江区濯水镇的老街上,有一块古石碑,上面刻着“天理良心”4个大字。潘珂和同事们时刻以这块石碑警醒自己:坚守公平、公正,要对得起党徽、检徽。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背篓检察官”们背着背篓,继续奔走在田间地头。截至目前,他们已开展送法下乡活动300余次,召开院坝会200余次,足迹遍及全区219个村社,累计为3000余名群众提供法律政策咨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