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你的生活开启“倍速模式”了吗

2019-10-17 19:43:3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你的生活开启“倍速模式”了吗

76.5%受访青年自称过着“倍速生活”

在上下班路上学习,在吃饭时间看视频,出门旅游要不停“打卡”……如今,追剧时的“倍速模式”(指用户可使用软件加快视频播放速度——编者注)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过着这种“倍速生活”的年轻人希望尽量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实现时间使用的效率最大化。但“倍速生活”也时常让一些人感觉身心疲惫,虽然忙忙碌碌,到头来却没有太多收获。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993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其中一线城市青年比例最高,达78.9%。83.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关于年轻人过上“倍速生活”的原因,59.7%的受访青年归因于信息化的时代,49.2%的受访青年归因于当代年轻人自我要求高。63.2%的受访青年建议年轻人找准目标去努力,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效”。

在北京从事传媒行业的孙了对记者感叹,她感觉每天从睁眼那一秒钟开始,时间就不是自己的了。“不管是坐地铁、走路,还是吃饭,我都得随时保持与艺人、片方、节目方、公司渠道方等各方的联系。一天里,我很少有时间放空自己,有时连续几个月都是夜里12点下班,地铁都已经停止运营了”。

章碚(化名)在某一线城市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我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经常加班到晚上8点多,空闲时间我也拿来看书、写小说”。

居住在某二线城市的央企职员王凡达(化名),习惯专心做一件事,比如吃饭就好好享受美食,偶尔他也会开启“倍速模式”。“我考火车司机的那段时间,要一边复习一边工作,还要陪女友,做什么事都是见缝插针”。

调查中,76.5%的受访青年称自己过着“倍速生活”。交互分析发现,一线城市受访青年生活节奏最快,78.9%的人选择此项,其次是二线城市受访青年(77.6%)。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徐光兴介绍,“倍速生活”现象在国内外都很常见,这种生活在日本被称为“跑步人生”。

调查中,83.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但收获不及预期。

“我的一名同事,出差、加班都要发朋友圈,看着确实挺忙,但几年过去,工作上没有任何起色。”章碚说,他身边有些看起来忙到“飞起”的人,只是“瞎忙”而已。

为何“倍速生活”现象在年轻人中如此普遍?59.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自然加快。49.2%的受访青年归因于当代年轻人自我要求高。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分析,年轻人过上“倍速生活”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社会转型阶段,竞争激烈,年轻人必须去适应,“不前行就会出局”的观念更促使许多青年加快生活节奏。其次,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为“倍速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在上海工作的杨潇认为,社会环境越来越开放和包容,年轻人成长空间大、机会多,他们中很多人不甘心碌碌无为,希望趁年轻拼搏一番。

调查中,49.1%的受访青年认为“倍速生活”现象普遍反映出年轻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40.7%的受访青年认为这反映了年轻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徐光兴认为,“倍速生活”反映出年轻人对成功的渴求,反映出他们对于实现自我超越、自身潜能激发的期待,同时也反映出年轻人的一种功利心理,过于看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

调查中,63.2%的受访青年认为应先找准目标,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效”,56.0%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应适时给生活“做减法”,学会有选择地放弃。

徐光兴认为,年轻人首先应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每个人精力集中的时间不同,比如,有人属于‘百灵鸟’型,早上精神更集中;有人属于‘猫头鹰’型,晚上效率更高。每个人能保持精神集中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其次,“倍速生活”应注意“动静结合”。在忙碌奋斗的同时,也应该找时间自我沉淀。最后,要找准目标,调控节奏和心态,避免好高骛远。(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徐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