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女人:干文艺是为理想,理想之源在于人民

2019-09-20 08:39:4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中国电影百多年的光影长廊里,经典角色、优秀演员用“灿若星辰”来形容,亦不为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秦怡能作为中国电影界唯一代表获得“人民艺术家”的殊荣,时间所见证的一切,诚不我欺——跨越两个世纪风霜雨雪,她始终用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实践着自己心怀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不变初心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人民艺术家”,这是97岁高龄的秦怡最新收获的荣誉。

  昨天上午,上海电影界几位后辈给她带去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告诉记者:“秦怡老师听闻一直笑呵呵的,精神状态特别好。看得出,她很高兴,尤为珍视‘人民’二字。”

  中国电影百多年的光影长廊里,经典角色、优秀演员用“灿若星辰”来形容,亦不为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秦怡能作为中国电影界唯一代表获得“人民艺术家”的殊荣,时间所见证的一切,诚不我欺——跨越两个世纪风霜雨雪,她始终用生命的长度与宽度实践着自己心怀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不变初心。

  秦怡曾说,干文艺不是“为谋生”,是“为理想”,这种理想需要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力量之源就在人民。“作为演员,终身追求的理想,应该是把自己从文艺中得到的一切感人的精神力量,再通过自己的表演给予别人。”

  她用漫长的艺术生涯沉淀出了“人民艺术家”的真谛

  2009年,秦怡88岁。彼时,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授予她终身成就奖。秦怡在领奖台上说:“不管是88岁,还是98岁,我都要跟着所有的同行们一起继续前进。”十年后,秦怡果然还牵挂着中国电影,她总说“只要观众需要,我随叫随到”。

  为观众随叫随到的秦怡,2017年时在《妖猫传》里客串了白头宫女,令元稹的诗句在大银幕上有了具象呈现。为电影随叫随到的秦怡,在2015年捧出自编自演自筹的《青海湖畔》,影片背后她亲赴高原拍摄的细节也由此引为佳话。人们开始追问,她的身体里究竟蕴藏了怎样的力量,让这位16岁便开启演艺生涯的艺术家,用近乎一生的时间不懈创作?

  还是交给时间来给出答案。秦怡1922年出生于上海。少女时代正值日寇铁蹄踏破山河时,她参加过学校的红十字会,也向往着为民族救亡图存做些什么。16岁那年,她为参加革命离家出走。但那些情绪像是懵懂的天性,并不够清晰。直到有一天,她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一席话。

  19岁那年,秦怡去朋友家吃饭,席间坐着位不相识的客人。那人问她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秦怡答,“我在做实习演员,有时唱唱歌,没什么大意思,就是混混。”对方接着问唱什么歌,她答“抗战歌曲”。话音刚落,那位客人马上提高了声音,“那还混混啊,你想想,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你们的歌声鼓舞下走上前线,这工作多重要啊!”秦怡听了觉得有道理。回家后再琢磨,是什么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她跑去问朋友,才知原来是周恩来同志。

  秦怡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做文艺工作,是为了谋生,还是为了理想。当年,19岁的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剧艺社。

  1951年,导演瞿白音邀请头顶“四大名旦”光环的秦怡,在工农兵电影《两家春》中饰演一个北方农村媳妇。有人开始嘀咕,她能演工农兵?秦怡二话不说,背上铺盖卷,跟着剧组去莱阳农村下生活。在老乡一间堆满牛粪的破房子里,她一住就是大半个月。《两家春》后来被文化部评为“1949-1955优秀影片”三等奖,秦怡本人也因出色的表演被授予优秀女演员奖。

  离生活近些再近些,扎进人民的根深点再深点。正因为抱着这样的表演信念,秦怡为观众带来了接连不断的经典形象:《马兰花开》里能顶半边天的拖拉机手马兰,《青春之歌》中慷慨就义的共产党员林红,《女篮5号》里敢爱敢恨的篮球手林洁,《铁道游击队》里与敌人周旋的芳林嫂,《林则徐》中抗击侵略者的女英杰阿宽嫂,《海外赤子》里最终同意女儿回来报效祖国的母亲,《青海湖畔》为高原铁路梦而奋斗的女科学家……

  她说:“我就是希望作品里有一些精神可以得到弘扬,给人心灵以启迪。所以,我愿意一辈子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她用母亲一般的宽阔胸怀,向社会投去了深情大爱

  上世纪90年代,秦怡曾因一场大病住院动手术。一度,她觉得自己的艺术生涯可能就此结束。“那天,我在病房里看电视,正在播《焦裕禄》,我看着看着就入了神,这样一部电影给了我新的力量。”2017年,秦怡在电影党课的启动仪式上回顾《焦裕禄》与她艺术生命间的种种关联。她说:“生动的党员形象和真实的历史画面在大银幕上还原出来,这对观众的影响润物无声。”

  一部作品、一名演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能为人民做些什么?秦怡从她的感同身受里,找到了答案,并不断诠释出新的意义。

  1993年,秦怡主演电影《梦非梦》。该片讲述了一个歌剧女演员与医护人员共同用真爱拯救女儿的故事。外界评价,故事里不乏秦怡现实生活的影子。那会儿,秦怡是儿子“小弟”的守护神,镜头内外,她用母亲的坚韧,传递人间真善美。

  这份母爱在2007年遭受重创,儿子金捷过世。但秦怡没有垮,她很快收拾心情,把这份大爱,投向社会更宽广的地带。汶川地震,她先后捐款20余万元;玉树受灾,她又掏出三万元。旁人很清楚,这几乎是秦怡的大半身家。2012年,她又友情出演影片《三个未婚妈妈》,关爱缺少母亲的孩子,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

  目睹人民艺术家的付出,年轻的上海电影人们深受震动:“现在有许多人踏入这个行业,他们只看到光鲜的一面,想当明星。但秦怡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不止于在镜头前塑造角色,她更在镜头外用自己的影响力,示范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一种成功之后并不急于走向市场,而是无数次回归朴实的艺术工作者的心态,回归社会责任的人民艺术家的风范。”

  “人家老说我,自己老说累累累,你自己要去做,你活该。我觉得,人活着要有所追求,多做一些有益于大家和社会的事情。”这是秦怡的价值观。她也为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做了示范:如何能成为观众心底永恒的星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