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他抗癌6年坚守三尺讲台,直到生命尽头

2019-09-02 08:30: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长沙9月1日电 题:他抗癌6年坚守三尺讲台,直到生命尽头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谢樱

  新学期就要开学,刚满50岁的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周骞副教授,却再也没机会站上他心心念念的讲台。

  8月26日,和鼻咽癌抗争了6年的周骞老师走了,临走时还在念叨着自己未完成的工作。8月28日,在周骞的追悼会上,他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哽咽着回忆:弥留之际,他还在牵挂学生的论文未看完;虽然化疗后遗症导致听力下降,但他希望学生把问题写出来给他;他一直想着还能继续上课,还想继续指导学生;他为《危险货物运输》教材编写来不及脱稿感到遗憾……

  “与学生在一起,能让自己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1994年,周骞从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毕业,留校当了一名高校教师。

  周骞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很多专业课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他一次次主动“揽活”。“周老师有一个特点,他只考虑别人过得好不好,反倒经常忽略了自己。”同事杨明说。

  “都说上大学没人管,但他就像妈一样。”学生张宇琪说,每周晚上的班会周老师都会来,跟大家聊天,教大家如何选课、规划大学生活,叮嘱早起锻炼、天冷加衣。

  2013年10月,鼻腔多次出血、视力日渐模糊的周骞被确诊为鼻咽癌晚期。“课怎么办?”确诊后,他担心自己的课没人上,第一件事就是给负责排课的老师打电话。

  “化疗放疗同时来!”周骞对医生要求,“系里老师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大,我想快点出院去上课。”

  两个多月后,掉了3颗牙齿的周骞出院,丝毫不顾医生“全休半年”的建议,重回讲台。“劝都劝不住!”时任教研室主任柳伍生说,系里想让周骞少上点课,他坚决不干。

  重返讲台后,周骞的学生发现,和老师说话时,老师总是会俯下身子把头侧过来倾听,上课还用上了“小蜜蜂”扩音。“我们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化疗导致他一个耳朵失聪了,为了听清我们讲的话就用了这个姿势。”物流1202班罗玉丽同学回忆说。

  2017年5月,周骞鼻子又出血。当时正值学院专业认证,他隐瞒着不请假,坚持参与完成系里的各项准备工作。待认证工作结束后,周老师到医院检查,又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放化疗。

  7月,周骞开始在广州治疗,计划半年。但没有坚持两个月,因为放心不下学生和课堂,暑假一结束,他毅然转到长沙,边治疗边上课。每周二下午,他都坚持来系里参加教研活动和支部活动,活动结束再指导学生。很多时候,他都用长衬衫遮住留置针,用布袋携带着化疗的药瓶。

  学院担心周骞的身体,建议他将自己的课转给其他老师,但他考虑到其他老师教学任务也重,而且许多年轻老师家里小孩需要照顾,不愿意麻烦他们。他说:“与学生在一起,能让自己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2018年4月,周骞的病情再次反复,只能又住院,但周骞也没有闲着,他开始给长沙理工大学本科生编写一本实用的《危险货物运输》教材。

  今年3月,学院领导和老师去探望刚出院不久的周骞,发现他依然在坚持编写教材;8月,系主任周爱莲在周骞做开颅手术前去看望,周骞询问的是他这个学期本来要上的课是如何安排的……“他是真的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胡庆国说。

  “这是一种真正的奉献精神”

  2016年11月,长沙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系教工党支部开展“两学一做”“讲奉献、有作为”专题学习。时任支部书记周爱莲介绍了支部周骞老师的事迹,“这是一种真正的奉献精神”,并邀请他讲一堂党课。

  “我是一名党员教师。党员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具有党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既要以合格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又要以合格教师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在党课上,周骞说。

  那段时间,周骞连获两项荣誉:一是被湖南省教育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二是获评学校首届“教学奉献奖”。“优秀共产党员”所得的1000元奖金,周骞全部交了“额外”党费;“教学贡献奖”的2万元奖金下发的第二天,他就将其全部捐入学校教育基金。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周骞生前所获奖励和重病期间的慰问金都以交特殊党费、捐赠校基金会、资助困难学生等方式捐出,分文不取。

  周骞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甚至是清贫。他和妻子都来自农村,还有三个老人需要赡养。他非常节俭,上下班都是乘坐地铁和公交车,一件夹克可以穿10多年。

  住院期间,周骞的几个研究生想“表心意”,用信封装了笔慰问金去看望他。深知老师的性格,学生趁聊天的时候把慰问金偷偷塞进了老师的一个袋子里。没想到,他们告辞离开还没下电梯就被刚刚做完化疗的周骞追上,“我现在还能维持。要是需要帮助的话,我会向学校申请的。”

  周骞不但拒收任何慰问礼物,还经常出资支持学生的活动。不论是他带的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只要知道学生搞活动,他都会提供活动经费。“我有收入来源,而你们的钱却是用家里的。”周骞经常这样和学生们说。

  “有您这样的老师真好”

  在属于周骞的最后一个暑假,他还在为学生的论文出谋划策。“就连老师走的8月月初还帮我改了初稿,那一道道红色标记,字里行间都是老师拖着病痛之躯留下的爱的鼓舞与期盼!”2017级研究生张巧巧回忆说。

  2015级研究生项玉兰回忆起以前周骞指导论文的情景时说:“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们的毕业论文需要修改定稿了。老师早早地来到了教学楼,在教室里一字一句地教我们修改。我发现老师不止一次用纸擦鼻子,我让他休息下,他却说没事。后来天都黑了,老师才乘坐公交回家……”

  只要不在医院,班上的每次班会周骞都会参加。“那时我们不知道周老师身体已经不太乐观,每天都需要去医院治疗。班会上周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很多建议,班会结束后,周老师却是一个人在给自己打针……”2016级交通运输专业康依权同学说。

  “一个把自己的奖金都捐给贫困学生,把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对学生的每一个要求都尽量满足,即使在化疗期间还仍然坚持要给我们开班会的老师,病魔怎么忍心带走他!”2016级学生任芷瑗回忆起周老师就泪眼婆娑,“有您这样的老师真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