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宁夏:奋力脱贫攻坚 筑梦美丽征程

2019-08-29 04:30:3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银川8月28日电 题:宁夏:奋力脱贫攻坚 筑梦美丽征程

  新华社记者 邹欣媛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实施精准脱贫,激发群众潜能,做实“两不愁、三保障”,培育壮大“造血”产业,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县区陆续“摘帽”……从六盘山到黄河岸边,宁夏回族自治区见证着中国减贫奋进的奇迹。

  解决“渴”,找到产业新“支点”

  金秋时节,驱车行驶在西海固干旱区,一个个蓝色棚圈内牛只壮硕,老百姓拧开水龙头蓄水饮牛;一行行白色薄膜下蒸腾出水珠,浸润着土地,让种植玉米成为可能、土豆产量不再“靠天”。

  “有了水,人就有了盼头。”固原市西吉县红耀乡驮昌村村民王梅花今年养了9头牛,覆膜种了26亩玉米和洋芋。

  西海固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宁夏现有的12.1万贫困人口中仍有8.9万人集中于此。

  由于沟壑纵横,雨水稀少,西海固一度被认为“不适宜人类生存”。在一些贫困山村,群众进出翻山越沟,饮水靠牲畜拉车,旱地广种薄收。

  摆脱“喊渴”的困局,挖掘“一亩三分地”的潜力,成为西海固干部群众直面贫困的最终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历届党委、政府不断治水兴水,北调黄河水、南引泾河水、用好当地水,在不断增加水资源解决西海固老百姓饮水难的前提下,引进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通过技术手段减少蒸发量,把每一滴水用到极致,实现增产增收。

  借助覆膜技术、种薯繁育和标准化种植,偏远干旱的乡村有了脱贫的底气。“全乡大多数老百姓都种植马铃薯,覆膜等技术引入后,锁住土壤水分,种植更加精细,马铃薯产量比以前最多能增加50%。去年,马铃薯价格高,很多种植户收入超过10万元,全乡所有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红耀乡乡长王建树说。

  近年来,西海固在贫瘠的土地上找到摆脱贫困产业新“支点”。固原市农业农村局副调研员张和广说,固原市形成了110万头肉牛、227万只肉羊、120余万亩马铃薯、50万亩冷凉蔬菜、130余万亩小杂粮等特色种养产业,为老百姓顺利跨越贫困线提供了坚实保障。

  易地生,走上脱贫“快车道”

  为让西海固贫困群众走上脱贫“快车道”,宁夏将移民作为“拔穷根”举措持续推进。早在1983年,宁夏在全国率先移民搬迁,目前全区累计移民百余万人。

来自西海固的20余万苦寒农民,在移民政策的支持下,从无水可用的贫困山区举家、举村陆续搬迁到吴忠市红寺堡区,开始新的生活。61岁的罗宗清就是其中之一。

  2001年,罗宗清一家从中卫市海原县搬迁到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康庄村,住上了有独立卧室、厨房、卫生间的砖瓦房。他说,“新家”早已成为儿孙们心中的家乡了。

  搬迁开辟新天地。20年来,红寺堡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从单一种植玉米到酿酒葡萄、黄花菜等特色产业,从单纯种植到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500元增至8796元。

  固原市利民村移民走出大山,从种“懒汉庄稼”到学精耕细作,改变着自己的生产生活习惯;石嘴山市陶乐镇移民转变身份,从老农民到新工人,成为产业链条不可或缺的一环;银川市兴庆区移民一步进城,从下苦力到拼技能,借助培训找到了新营生……

  新风貌,绘就振兴新图景

  迈上发展新路的一些村庄,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搬迁后的固原市隆德县前庄村,位于六盘山、北联池、伏羲崖3个景点连线上,青砖黛瓦的新居上画满远古文化、田园风光。依靠产业和景点带动,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民宿,旅游旺季,生意火爆。

  文明乡风浸入人心。在原州区多个村庄,技能培训、环境清扫、健康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正有序开展,村民参与活动、助人为乐等日常行为均可转化成可量化评比的积分,这些积分不仅公示,还能兑换生活用品。

  原州区黄铎堡镇黄湾村村民苗永彭是村环境卫生分队的一名队员,家中小院干净敞亮,菜棚牛舍归置整齐。“大家看重的不是积分,而是脸面。现在村民们都争着做好事,村子干净多了,人的修养也好了。”他说。

  记者欣喜看到,一些山区百姓摆脱了过去“等靠要”的想法,主动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申请书上签字,以全新姿态开创新生活。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打造绿色品牌、开发红色旅游、创办电商平台,为家乡变美变富添砖加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