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新株洲”的“进”与“退”

2019-08-23 17:23:02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新华社长沙8月22日电 题:“新株洲”的“进”与“退”

  新华社记者阳建

  湖南株洲,这个曾经以冶炼、重化工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正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脱胎换骨”:当清水塘的污染之重无法承受,纵使每年产值200多亿元,也一口气全部退出。当老旧产业乏力,“中国动力谷”因势而进,新动能澎湃而至……

  “退”不犹豫,一塘清水“绿”株洲

  2018年倒数第二天,株冶集团工段长肖永强看着冶炼炉缓缓熄灭,泪水噙满双眼。“清水塘曾对中国工业贡献巨大。”

  冶炼炉熄灭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历史使命彻底终结。新中国成立,株洲清水塘地区即被赋予振兴国家工业的重任,陆续布局了数百家冶炼、化工厂。

  烟囱高耸,机器轰鸣,彼时清水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使命与荣光,却也沉积了数十年污染与落后产能。

  “坚决打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行为习惯。”2013年,株洲市决策层“壮士断腕”,誓言“还绿”株洲。

  冶炼厂,关!化工厂,停!小煤窑,封!……株洲市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对“三高”行业、过剩产能“下狠手”。过去六年来累计关停企业近2000家,直接削减产值700亿元。

  “退产能很痛苦,对工业之城株洲而言尤甚。但我们没有丝毫犹豫,对标高质量发展不能打折扣。”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

  面对数百亿产值清零、数万工人下岗……株洲市毅然决定对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碰撞,有群众伤心,有干部落泪,但企业最终一家家搬走了。

  眼泪,是转型阵痛的印记;眼泪,不会也不能白流。

  在关停企业的同时,株洲市将资产收储、转移转型、环境治理、新城建设、产业导入同步推进。数百根烟囱倒下,沉积的废渣得到处理,过去因污染变得“五颜六色”的霞湾港开始重现清水悠悠。

  株洲,真的绿了!2018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288天,优良率80.2%。同时,一座涵盖科技创新、工业文化、口岸经济、数字智造等板块的产业新城,正在清水塘崛起。

  “进”得及时,澎湃动力“活”株洲

  见到装配工张杰时,他正在北汽株洲基地装配工序上忙碌。上半年,这里生产的EU5新能源车,带动株洲汽车制造工业增加值大增70.8%。“生产线现在是24小时运转。”

  “忙起来是好事,说明厂里的新能源车卖得好。”张杰面露喜色。

  今年上半年,北汽株洲分公司完成整车生产7.54万台,同比增长125%。

  这一“收获”,离不开株洲市的“进新”。

  2013年,株洲市基于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比较优势,审时度势打造“中国动力谷”。受益于要素与资源整合,三大动力产业迸发出澎湃的新动能。

  目前,株洲已是全球首个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轨道交通产业基地,中小航空发动机制造业保持了30%的增速,起步晚的汽车产业也形成了从设计研发到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再到后市场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产值规模300多亿元。

  株洲市还“多点开花”培育动力产业的衍生产业,推动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实现了从零起步的跨越式发展,激活了株洲整个产业生态。

  长城自主可控计算机项目落户株洲仅一年就顺利投产。2018年,株洲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256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企业70家。

  在芦淞区白关服饰产业园,传统的服饰产业引入了智能化生产线。客户在门店用几秒时间3D量体,厂房随即自动生产,40分钟就可以穿上私人订制的新裤子。

  “新动能补位越及时,经济波动幅度就越小,增长基础就更牢。”毛腾飞说。

  随着新旧动能有效接续,株洲的增长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株洲市新兴产业和高新产业占比达44%和25%,较2012年分别上升13个和9个百分点。

  “创”字当头,五大理念“兴”株洲

  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磁浮厂房,汗水打湿了佟来生的眼镜。扯衣角擦了擦镜片,他又忙碌起来。

  身为中车株机公司磁浮研究所所长,佟来生正在忙碌的大事是研制我国首列商用磁浮3.0版列车。“这款时速200公里的磁浮列车,将填补全球该速度等级磁浮交通系统空白,下线后有望推动磁浮产业走向市场蓝海。”

  转型升级凭什么?新动能培育靠什么?“创新为要,抓科技创新,抓制度创新。”

  加大研发投入、汇聚高端人才、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完善创新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株洲市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较上年增加118家,今年有望突破500家。

  制度创新是振兴株洲的“软实力”。“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三测合一”等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株洲赢在营商环境起跑线上。

  “新发展理念已在株洲生根发芽,创新始终是振兴株洲的不竭动力。”株洲市市长阳卫国说。

  从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批电力机车,到商用磁浮3.0版列车……70年来,株洲凭借持续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的创新成就,跻身世界产业创新舞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