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上海垃圾分类“满月”:“拎得清”了,“守得住”么?

2019-08-06 04:51:30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社上海8月5日电 题:上海垃圾分类“满月”:“拎得清”了,“守得住”么?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陆文军、郑钧天、杜康、丁汀

  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地已“满月”。“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新规落地首月湿垃圾清运量显著增加、干垃圾明显减少,不少居民已对垃圾分类“拎得清”,但要让“新风尚”习惯成自然,“守得住”仍面临一些课题。

  首月“压力测试”基本过关,居民从不习惯到开始习惯“麻烦事”

  湿垃圾日均清运量比上月增加了15%,可回收物比上月增加了10%,干垃圾下降了11.7%;干垃圾焚烧炉渣率从19.63%降至17.17%;危险废弃物飞灰排放量从年初的2.53%降至1.77%,末端处置环节危废产生量明显降低……日前,上海亮出了垃圾分类实施首月“成绩单”。

  在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看来,湿垃圾量显著增加是考量垃圾分类成果的重要指标。垃圾分类后,有回收价值的东西将不再被湿垃圾污染,干垃圾焚烧成本降低,湿垃圾则可制成肥料、沼气等。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上海居民从开始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抵触,到如今习惯了每天必须要做的“麻烦事”。记者近期随机走访了多个小区发现,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基本实现井然有序。

  8月1日上午7时许,虹口区宇泰景苑小区的上班族们陆续提着2袋干湿分离的垃圾来到投放点:干垃圾直接投入干垃圾桶,湿垃圾则在除袋后投放到湿垃圾桶,再把装湿垃圾的塑料袋投放到干垃圾桶里,整个投放过程动作娴熟。

  “371户居民家庭原来每天只能产生0.7桶湿垃圾,分类后每天可产生3.5桶,是原来的5倍之多。”该小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王静华告诉记者,“第一天,不少居民拎着两袋垃圾,站在垃圾桶前犹豫,需要志愿者帮助分拣;第二天,大多数居民对‘怎么分’就有自信了,但湿垃圾‘除袋’还需帮忙;第三天,90%以上的居民就能做到主动除袋、准确投放。”

  垃圾分类的成效在末端处置环节也得到了显现。“相较于6月份,我们湿垃圾设备的日处理能力提高了11%,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总经理华银锋说,过去湿垃圾杂质多,机器需要停机冲洗的频率高,故障率也高;如今机器运转流畅,人工分拣环节已被取消。

  没监督就乱投,“旧习难改”问题犹在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由于惯性太大,仍有一些社区单位、居民在心理和行为上尚未准备充分。部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仍待提升、小区硬件设施不完善、部分办公楼宇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

  在部分街镇社区,一些居民依然“我行我素”。一些设立误时投放点的居民小区,混扔现象没有改观。“误时投放点没有志愿者指导监督,分类的效果就不明显,错分类、厨余垃圾没除袋等现象经常性发生。”一位小区业委会主任表示,“目前要靠物业、保安加强巡查以及居民相互监督来巩固成果。”

  一些老旧小区由于条件限制,缺乏硬件设施,垃圾分类效果打折扣。在部分中心城区,目前仍有弄堂内没有垃圾库房,也没有物业公司管理。有些弄堂仅能容下一个垃圾桶,有些弄堂则完全无法放桶。

  与居民区分类意愿逐渐增强相比,一些单位垃圾分类反而执行不到位。上海市城管执法部门在7月份共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872起,责令整改8655起,大型商场和商务楼宇问题较集中。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环卫处副处长齐玉梅透露,居民区垃圾分类热火朝天,但不少单位的垃圾分类效果一般。“单位更多是靠自我管理,不像居住区,每个投放点都有志愿者守着。从我们的检查情况来看,单位的分类更多是靠保洁员二次分拣,宣传动员方面还不太够。”

  如何实现“常态化”?

  垃圾分类初步效果明显,为上海深入推进这一“新时尚”带来了动力和信心。当前,各个社区正出招精细解决难题,功夫下在“小”和“实”处。

  “我们街道安装了智能箱房,居民有没有扔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可以自动记录。”徐汇区田林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为防止居民在非投放时间乱扔垃圾,该街道还在垃圾箱房和投放口安装了大、小两个摄像头,并接入小区的智慧管理后台,可全时段观测记录居民的投放情况。

  湿垃圾投放要“破袋”,一些居民反映腐烂发臭的垃圾弄得脏身、脏手;志愿者、保洁员更是要长时间忍受难闻的味道。浦东新区书院镇新舒苑居民区在所有的湿垃圾桶上面放置了一个铁皮盖子,居民只要按动手把,盖子中间的挡板就会打开,让湿垃圾落进桶中。无人投放时,由于挡板的隔离作用,桶内的异味就不会跑出来。

  “垃圾分类涉及行为习惯的改变,非几日之功。‘一小区一方案’,政府加强社区的精细化治理,就能提高大家分类的积极性。”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狄梁说。

  居民也纷纷建言,垃圾分类推进既要有规矩也要有“温度”。如“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周末投放时间是否可以推迟;“996”工作制的居民占比较高的小区,往往赶不上垃圾投放时间,是否可设立延时投放点;对于一些独居或下楼扔垃圾困难的老年群体,应该采取怎样的“托底”方式等。

  闵行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副主任吴慧认为,一些单位、居民垃圾分类执行不到位,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和强制力量。另一方面则要推动共识。“推进不容易,维护更难”,首月分类成效明显,但更重要的是持续下去,把成果“常态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