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高原上的三代守边人:守护祖国边境线是毕生使命

2019-08-05 05:17:29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爱国守边是我的职责。”党确桑布说。

  生活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甲岗村的党确桑布,是甲岗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家里的第二代守边人。

图为党确桑布。 谢艺观 摄

图为党确桑布。 谢艺观 摄

  作为边境巡逻队一员,他继承父亲的精神,把守边任务当作毕生的使命;他的儿子也继承他的守边事业,在边境上洒下青春和热血。

  11岁开始跟着父亲守边

  甲岗村位于日土县南部,距离县城70公里,从村庄往西80公里可达边贸点都木契列,西与印度毗邻,边境线长达80公里,有通外山口3处,传统边贸点1个。

  生活在边境,守边是这里男人的使命。党确桑布11岁的时候就已跟着父亲守边。

  党确桑布的父亲多杰欧珠是村里第一代守边人。

  1959年,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甲岗村的村民开始迎来新生活。但敌情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平静日子。

  当时,党确桑布的父亲多杰欧珠选择与边防战士一起战斗,守卫祖国的领土。

  在党确桑布家的老房子里,如今依然存放着多杰欧珠从战场上带回来的一扇木门,这扇木门既是纪念胜利之物,更是提醒乡亲们和自己的子女谨记这里是祖国的领土。

  1962年,党确桑布出生的第二年,边境发生了战事。

  硝烟在边境弥漫,因为担忧和害怕,村里的一些牧民萌生了去意。党确桑布说,父亲不仅坚持不走,还做起了村民们的思想工作。五个月后,边境重归平静。只不过,党确桑布家和亲戚家的25头牦牛却在完成运输后跑得无影无踪。

  不气馁的父亲又养殖起了新的牦牛,和其他四户人家继续放牧守边。

  还未设立边防哨所的那段时间,边境并不太平,牧民们明白,除了依靠边防部队的力量,自己也必须行动起来,“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开始组建民兵巡逻队,父亲第一批报名参加。”党确桑布说。

  “处在边境这里,就必须把守边固边的工作做好,祖祖辈辈都要教育好。”虽然多杰欧珠已于2013年去世,但这些告诫,党确桑布牢记于心,决定像父亲一样,把一生献给守边事业。

图为党确桑布展示以前巡边时要带的东西。 谢艺观 摄

图为党确桑布展示以前巡边时要带的东西。 谢艺观 摄

  40多年巡逻生涯 从徒步到骑马

  “以前和父亲一起去守边时,干粮、帐篷、被子、衣物都需要背着,每次一走,几乎把整个家搬空了。”党确桑布回忆。在放牧点,需要自己搭帐篷、捡柴火御寒。冬天还要把冰融化,烧水做饭。

  但那时的他,比起生活上的不便,更害怕的是强盗。

  在党确桑布很小的时候,父亲出去后,只留他和母亲还有弟弟们在家里。“那时,经常听说边境有很多强盗、小偷,很害怕会闯进家里。”

  因此,刚开始跟父亲去守边时,党确桑布最怕遇到他们,每次巡逻时,心情都会非常紧张。

  守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偷渡者出入境。

  40多年的巡边生涯中,党确桑布不止一次抓到过偷渡者。

  “前些日子就在那个山口抓到三个偷渡者。”党确桑布的大儿子次仁南吉指着远处的群山,向记者描绘当时的情景,“那几个人准备偷渡过去,正巧遇到了父亲。”

图为党确桑布和两个儿子。 谢艺观 摄

图为党确桑布和两个儿子。 谢艺观 摄

  80公里的边境线,4000多米的海拔,徒步巡逻体力消耗非常大。1983年,彼时的党确桑布作为民兵队伍中的一员,早上要带着枪和子弹出去巡逻,晚上还要背柴火回来烧火御寒,有一天,终于支撑不住累倒在路上。

  谈起这件事时,党确桑布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其实这不算啥。”

  “随着国家的大力投入,现在巡逻条件好了很多。路修好了,车也有了,拿上吃的用的,就可以走,徒步巡逻也变成了骑马巡逻。”党确桑布跟记者强调,相比父辈,这代守边轻松了很多。

  后辈们也要尽好自己的责任

  在党确桑布心里,守边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会放弃,也从未后悔。也希望后代们能珍惜现在拥有的条件,尽好自己的责任。

  “这条路,不知道走了多少遍。”从村子出发,党确桑布带领记者来到了30公里外大儿子次仁南吉和二儿子洛桑维色所在的牧业点,这里离边境线仅20公里。

  群山包围下,牧场如一条绿色的毯子覆盖着广阔的大地,两间随意搭成的房子点缀在牧场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屋顶之上。

  相比以前守边时所住的帐篷,这里住起来更加舒适,不用担心狂风暴雨时被吹倒。

  上百只羊被放在房屋后面的羊圈内,到达牧业点时,正赶上羊群被放出来,党确桑布熟练地用鞭子驱赶着羊群。

  “现在家里有四个牧业点,总共100多只羊,夏天会在这个牧业点,冬天再把羊赶到其他牧业点。”次仁南吉告诉记者,现在每年靠着放羊,家里可以获得一万多元的收入,加上草补和边补等,足够维持生活开销。

图为羊群正从羊圈里出来。 谢艺观 摄

图为羊群正从羊圈里出来。 谢艺观 摄

  他和弟弟洛桑维色都跟随党确桑布的脚步,一边放牧一边守边。

  “守护国家边境线,这是我的义务,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这样过来的。”谈到守边,洛桑维色坚定地说。

  目前,次仁南吉和洛桑维色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谈到会不会让孩子继续守边事业,次仁南吉说,“想先让孩子上学,但也会跟他讲清楚,守边有多么重要,等到长大后,让他自己去做选择。”

  “孙子们将来考不上大学的话,回来放牧、守边是他必须要做的事。”党确桑布也告诉记者。

  对于党确桑布来说,最希望守边这份工作,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他会一直和两个儿子一起,任凭斗转星移,固守这一方天地。(谢艺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