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体制内”女性自述:父母辈认为有编制才是正式工作

2019-08-01 16:38:55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为了有编制的“正式工作”我披荆斩棘

  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至今仍是不少年轻人的首选。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传统家庭,在进入体制内工作之前,也曾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但由于身份一直是“体制外”,除了职位不高、薪水不稳定以及自身发展的限制外,来自家庭对体制内的“固执认可”也使得我最后不得不继续在考公考编的路上披荆斩棘。而且,这种来自家庭压力的职业规划,在女性求职者身上更甚,甚至有人认为有编制的工作才算“正式工作”,这个观念对我和家人影响也很大。

  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来自父母安全感认知;二是来自我自身的价值认可。“我们不要求你能赚多少钱,女孩子赚那么多钱干吗,又不需要你养家。一个体面、轻松、稳定,受人尊重的铁饭碗就是最好的工作”。对于这一批80、90后的家长来说,在经历下海经商、国企职工下岗、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后,体面、稳定、受人尊重、收入满意,成为他们对子女职业规划中最看重的因素。这种来自体制内安全感的强烈归属性,对于大多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父辈来说很重要。“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中国人传统的朴素观念,让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去“冒险”。

  我有一位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的硕士女性朋友,在毕业后曾在某国家机关实习并工作,但由于一直是“编外”身份,无论工作上有多么努力勤奋,也看不到太多希望。除了和体制内收入的差距外,最令人绝望的是职业上没有升迁的可能。于是,在此后长达4年间,只要有体制内的公招考试,她都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大大小小参与了不下20次的体制内考试。不管是父母还是她本人,都认定“体制内”是唯一出路。虽然外人对此有很大争议,但她还是坚持要进体制内。

  相反,对于已经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来说,体制内的工作并非就是一劳永逸的“铁饭碗”,在很多时候未必如此。我所在的城市被一些人看作“新一线城市”,民营经济还算活跃,即便如此,想进入体制内工作的年轻人依然很多。进入体制内的高福利,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区域和岗位的待遇差异较大,又让身处“围城”内的年轻人,心有不甘。比如,同是体制内的工作,公务员、参公单位福利待遇和收入远高于事业单位,更别说子女读书、分配住房、车补餐补等隐性福利之间的差距。

  除了工资福利待遇上的巨大差异,对于体制内的年轻人来说,工作上受到某些老员工“欺压”也是他们面对的难题。特别在一些年龄老化的部门,好不容易有了年轻人的加入,于是所有繁杂的工作都理所当然地交给年轻人“锻炼”,他们除了要做好自己那部分工作,还要做好其他老员工的工作。在年轻人这里,工作是权威纪律,加班成为理所当然,而在老员工那里,一切都可以变通,甚至有些部门做事的永远是那几个年轻人。这种双标准的管理,也是体制内年轻人“挫败感”的由来。

  受家人影响,我一度是“有编制才是正式工作”这个观念的支持者,但身在体制内后,才知道体制内的工作也千差万别,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