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声音合成、换脸、转发微信语音……AI诈骗防不胜防

2019-07-25 17:35:47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犯罪分子利用AI技术实施诈骗专家支招

  如何降低技术被滥用带来的风险

  最近,2019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论坛在中国互联网大会期间举行。

  据论坛内容显示,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点技术已被犯罪分子用于实施诈骗。比如上游黑产利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突破互联网企业的验证码体系,或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恶意注册,获取号码资源,提供给犯罪分子实施诈骗。

  随着科技的进步,花样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令人防不胜防。

  “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双刃剑,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新奇的同时,也会面临技术被滥用带来的风险。”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说。

  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四种形式防不胜防

  随着技术的更新,诈骗手段也不断翻新,那么AI诈骗主要有什么方式呢?

  对此,郑宁总结了四种AI诈骗形式,并详细介绍了其中的原理。

  据郑宁介绍,第一种是转发微信语音。骗子通过盗取微信号,然后提出转账要求,多数人会选择要求对方语音回复,这时骗子会转发之前的语音,从而获取信任,进而获得钱款。虽然目前微信语音是不能转发的,但骗子可以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者安装增强版微信(一般是基于xposed框架的插件),实现转发语音。

  “对于这种诈骗形式,群众只需提高警惕,直接电话联系,即可识破骗局。此外,即使要求对方语音回复,也可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要求对方提供身份信息、说明转账原因等,避免骗子利用之前的语音蒙混过关。”郑宁说。

  郑宁谈到的第二种骗术是声音合成。具体的操作是骗子通过骚扰电话等录音来提取某人声音,获取素材后进行声音合成,从而可以用伪造的声音骗过对方。

  郑宁说,通过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达到合成声音的效果。第一个利用神经网络生成人类自然语音的,就是DeepMind的WaveNet。WaveNet(波网)是一个用于生成原始音频的深度神经网络。它是由伦敦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的研究人员创建的。此技术通过使用用真实语音记录训练的神经网络方法直接模拟波形,能够生成听起来相对真实的类人声音。

  据了解,2016年,谷歌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建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MILA)。基于声音合成技术,MILA在2017年4月成立了Lyrebird公司。在其网站DEMO部分,可以听到官方合成的足以以假乱真的特朗普以及奥巴马的声音。美国有位记者用机器合成的句子和家里人打电话做实验,他的家人完全分不清楚真假。

  “合成的声音有明显的痕迹,但WaveNet可以把合成痕迹明显的机器语音,转换成更加流畅自然的语音,与人类声音之间的差异大幅降低,目前在鬼畜视频界做得风生水起。而Lyrebird则更进一步,它可以基于音色、音调、音节、停顿等多种特征,来定义某个人的声音,然后生成更加拟真的声音。”郑宁说。

  郑宁补充说,第三种是AI换脸。视频通话的可信度明显高于语音和电话,但利用AI换脸,骗子可以伪装成任何人。第四种是通过AI技术筛选受骗人群,通过分析公众发布在网上的各类信息,骗子会根据所要实施的骗术对人群进行筛选,从而选出目标人群。例如实施情感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发布感情信息的人群;实施金融诈骗时,可以筛选出经常搜集投资信息的人群。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AI技术用于诈骗已经不是新鲜事,因为任何技术一旦出现,不法分子就会想到利用新技术来实施犯罪。”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高警惕防范诈骗

  诈骗手法在不断翻新,那么广大群众该如何预防,防止被骗呢?

  郑宁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是验证,提高警惕是防范诈骗的最好方式,在涉及钱款时,群众要提高安全意识,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在不能确定真实身份时,可将到账时间设定为“2小时到账”或“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此外,可以选择向对方银行汇款,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转账。因微信等工具均会绑定银行卡,向对方银行卡转账,一方面便于核实对方信息,确认钱款去向;另一方面,对方能通过短信通知得知转账信息,此外,即使是本人操作,也不影响对方提取钱款。

  “第二是保护个人信息,注重隐私保护。社交平台的发展加大了保护个人信息的难度,民众将越多的个人信息暴露在网络上,遭受诈骗的概率越高。实施诈骗需要获取当事人的个人信息,网络共享加上AI技术,骗子搜集整理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更为便捷。因此,为避免骗子借用个人信息实施诈骗,民众应当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以防止骗子利用AI技术掌握大量个人信息并对人物性格、需求倾向等进行刻画,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郑宁说。

  在刘俊海看来,预防被骗的关键就是人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过于轻信网络上的信息,而且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时刻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却会有陷阱。

  即使人们时刻小心着被骗,但诈骗却一直存在,让人防不胜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该如何防范呢?

  对此,郑宁说,首先是相互提示,共同预防。亲戚朋友间要互相提示,相互宣传,因中老年人被骗较多,青年人要及时做好家中老人的宣传防范工作,提醒、告诫老年人接到电话、收到短信,只要是不认识、不熟悉的人和事,均不要理睬,以免被诱被骗。

  “其次是拒绝诱惑,民众应当避免占便宜心理,警惕陌生人提供的好处;再次是谨慎处理金钱交易,无法确认对方身份时,拒绝交易;最后是保护网络账号及密码、手机号、身份证、家庭住址、亲属关系等个人敏感信息,不随意提供上述敏感信息。”郑宁说。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反诈骗精准度

  对于这种利用新技术的诈骗该如何整治?

  郑宁提出了四条监控整治建议:第一,即时通信、网络社交等平台企业应当加强账户管理,防止他人盗用用户账号及密码,建立风险提示制度,出现账号异常登录等情况时对用户进行风险提示;第二,利用以大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算法为基础的AI技术进行反网络诈骗,在工信部等部门的主导下,利用大数据优势,将相关数据通过反诈骗机制进行共享,进而提高反诈骗的精准度;第三,建立专门人工智能安全机构,制定人工智能标准,对AI技术进行管理和监督,监督AI技术在不同领域内的应用;第四,采取措施保证人工智能系统使用的数据被合理限制、管理和控制,以此来保护隐私权,在保护数据安全的情况下,不禁止利用AI技术造福公众。

  同时,刘俊海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希望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要善于驾驭使用AI技术,并且关注公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消费者反映的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往往是监管机关、司法机关在监管和执法当中的漏洞和盲区。规范监管就应当致力于消除监管漏洞、盲区以及真空地带,真正打造一个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有机衔接的预防合作机制。”刘俊海说。

  科技的发展虽然会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便利,但同时也会出现许多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减少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郑宁分析称,科技发展与人民生活是相辅相成的,科技发展使得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因此应当大力促进科技发展。但也要认识到科技的两面性,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应当清楚认识并接受这一点,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科技发展,也有助于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郑宁看来,正如AI技术可以被用于诈骗,也可以被用于反诈骗。利用技术的方式不同,带来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在面对一项技术时,不仅要关注技术本身,更要关注技术的用途,将技术用于提高生活质量。(记者 韩丹东 实习生 姜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