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脱贫硬骨头怎么“啃” 听听基层代表怎么说

2019-07-19 18:08:11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新华网银川7月19日电 题:脱贫硬骨头怎么“啃” 听听基层代表怎么说

  新华网 肖寒

  在宁夏,尤其是南部山区,由于降水稀少、地形复杂等因素,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关注地区之一。1983年以来,尤其是这几年来,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宁夏深耕扶贫工作,帮助大部分贫困人群成功拔了“穷根”。但在成绩背后,脱贫攻坚仍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摸索。

  未来如何深入落实好扶贫工作?又该如何继续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近日,新华网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通过采访多位基层扶贫代表,分享脱贫“实战”经验,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盐池县曾记畔村:金融养殖两手抓 村民生活有盼头

  盐池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带,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宁夏中部干旱地带上的国家级贫困县。曾记畔村,就坐落在盐池北部。这个总面积不到50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多人的村子,长期以来都深受缺水困扰。

 

盐池县曾记畔村村支部书记朱玉国 新华网 肖寒 摄

  “吃水没有源,走路很艰难,三年两头旱,口袋没有钱。”用曾记畔村村支书朱玉国的话说,过去的曾记畔村,农民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贫困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村民喘不过气来。为了摘掉贫困的帽子,多年来,朱玉国带领村党支部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以村助互助资金为平台,借力金融扶贫小额信贷支撑,大力发展滩羊养殖、小杂粮种植等特色产业。

  2014年,曾记畔村创新“项目捆绑”模式,将“双到”户人均2000元的扶持资金注入到互助社,互助社为每户贫困户给予1万元的借款。通过“千村信贷”“项目捆绑”等金融创新提高了贫困户入社率,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贫困户依靠产业增收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鲁永胜家养殖的滩羊(7月4日拍摄)。新华网 肖寒 摄

  除金融扶贫外,滩羊养殖业也是曾记畔村的支柱产业之一。盐池滩羊一直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著称,是盐池县的“三宝”之首。2014年,村民鲁永胜依靠金融扶贫政策获得了5万元的贷款,购买了100只滩羊,到今年,他已养殖了300多只羊,年收入也从2014年的一千多元增至十几万元。“从原来住的土坯房到现在住上砖瓦房,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鲁永胜激动地说。

  朱玉国说,截至目前,全村共有400多户进行滩羊养殖,养育的滩羊绝大多数都会通过当地“滩羊协会”进行售卖,村民不用再为销路发愁。“通过金融扶贫和滩羊养殖方式,曾记畔村居民正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群众富裕的康庄大路。”

  吴忠市红寺堡区:“金色”田野上 铺展扶贫新画卷

  红寺堡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且硒元素含量高,是种植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优质地区。2002年开始,红寺堡区尝试种植黄花菜,先后从全国多个地方引种试种,经过多年的发展,黄花菜已成为红寺堡区农作物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节水作物。

 

太阳山清泉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志巧 新华网 肖寒 摄

  “我是16年开始种植黄花菜的,当时跟几个合作商东拼西凑了160多万,一次性就种植了800亩。”说起当时下定决心种植黄花菜的情景,红寺堡区太阳山清泉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志巧至今还记忆犹新。

  那一年,李志巧流转红寺堡太阳山镇小泉村土地2180亩,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开始尝试种植黄花菜。但刚开始种植的第一年,由于灌溉、除草经验不足等因素,不仅没有一分钱收入,甚至还出现了亏损的状况。但李志巧并没放弃希望,摸着石头过河,最终运用高效节水的技术在2018年实现净收入40余万元。

 

太阳山清泉林业专业合作社的黄花菜种植园(7月4日拍摄)。 新华网发

  李志巧成功的种植也引起了周边群众的关注,很多村民也纷纷加入了种植黄花菜的行列。她介绍,近年来,随着黄花菜面积和产量增加,其在农作物中的比较效益凸显。目前常采用宽窄行栽培方式种植黄花菜,亩可栽苗5500株左右,栽后三年进入盛产期,亩产干菜可达200千克以上。“黄花菜产业已经成为红寺堡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路上的‘金色产业’。”李志巧说。

  食为菜、用为药、观为花。每每到了收获的季节,红寺堡区的大地上总会迎来漫天遍野黄花盛开。作为当地的“金色”产业,黄花菜正带领红寺堡区村民走向脱贫致富之路。

  中卫市海原县:“母牛银行”模式助力精准脱贫

  海原县位于宁夏中南部,六盘山西北麓,隶属中卫市,是“苦瘠甲天下”西海固的重点区域,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国定贫困县,也是宁夏“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海原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 穆华 新华网 肖寒 摄

  近年来,海原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把农村扶贫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扎实推进、细化扶贫任务。其中,“华润母牛银行”是海原县的重要的产业扶贫模式。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穆华介绍说,海原县主要以发展草畜为主,农民种草养牛的基础较好。在经过政企双方调研论证后,决定以高端肉牛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在发挥本土优势特色同时,借助华润品牌优势和销售渠道,为“母牛银行”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龙头企业有了,产业选准了,如何让贫困户参与养牛和养好牛就成为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穆华说,通过企业捐赠形式,海原县成立了专门的合作社和农业公司,选派专业技术团队,按照“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养殖合作社+专业村+养殖户”的思路,顶层搭建了“母牛银行”的产业扶贫模式。

 

海原华润农业有限公司养牛基地(7月6日拍摄)。 新华网 肖寒 摄

  但在项目启动初期,贫困户总认为赊销牛价格高,企业在赚钱。穆华说,为了打消这一顾虑,政企携手大力宣传引导,先从养殖基础条件好的乡村做起,引领示范。“几年下来,这一模式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出现了‘人人讲牛、人人养牛、乡村抢牛’的局面。”穆华表示,“母牛银行”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群众养殖积极性高,更重要的是群众思想观念、经济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内生动力的提升。

  据了解,为了使产业扶贫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华润集团与海原县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在今后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将更加注重系统性谋划,着重考虑加快建设高端肉牛六大体系,延长产业链,增强可持续性,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