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老中医刘翔告诉你
沈阳泽润肥业有限公司
吉美家,装饰你美丽的家
中秋送礼就送酒搭档
北京丰亮君发建筑工程
天堂寨深秋
豪澤格芮酒店礼遇非凡旅途的等待
体验盛唐文化和历史
在鼓浪屿文艺地慢生活
冬季国内最佳温泉去处
难以抗拒的秋色诱惑
甘肃 为什么是你
紫金绿茶红茶获殊荣
潍坊滨海建设生态绿色
花海是最深沉的幻觉
世界上最美的工作
宁夏观光夜市正式开业
山东荣成:天鹅舞朝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艾娱乐:美食纪录片美食是重点,故事只是加分项
2019-07-17 18:56:25
信息来源:
发布者:艾森新闻网
点击量:
1.0阶段的《舌尖》。
2.0阶段垂直领域按照时辰划分的《早餐中国》。
2.0阶段垂直领域按照时辰划分的《宵夜江湖》。
按照食物细分的《人生一串》。美食纪录片在不断演变,也有趋同的风险。
【一家之言】
民以食为天。时下,美食纪录片已经成了纪录片最热门的题材之一。7月开始,视频网站相继推出了《宵夜江湖》《人生一串2》两档美食纪录片。这两档纪录片的口碑和市场反响却各不相同,《宵夜江湖》豆瓣评分5.2分,《人生一串2》则拿到8.7分的高分。在美食纪录片市场从“蓝海”渐变成“红海”的背景下,走怎样的路线才能创新与突围?拍的都是市井美食,为何两部作品口碑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1.0阶段:全景式呈现
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对于美食节目的印象,大抵就是1979年央视开播的《为您服务》,以“服务”的形式向观众科普一些烹饪知识;或是央视1999年诞生、此后红极一时的《天天饮食》——这档节目以“饮食”为主题,通过摄影棚里的现场烹饪,向观众介绍一些美食烹饪方法。无论是《为您服务》《天天饮食》,还是之后兴起的一系列模仿《天天饮食》的节目,它们都属于美食类综艺,而不是纪录片。
真正让美食纪录片一跃登上巅峰的,是2012年央视推出的、陈晓卿执导的《舌尖上的中国》。拍一部以“吃”为主题的纪录片的想法,早在10年前就萦绕在陈晓卿的脑子里,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技术,一直未能实现。直到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CCTV-9成立,《舌尖上的中国》这一项目得以通过,并于2012年惊艳出场,才掀起了之后的美食纪录片热潮。
总体而言,《舌尖上的中国》1、2季整体贯穿的一个拍摄思路是:食物实在是太美太香太好吃了——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食物不仅仅是用来“果腹”的,食物背后有人、有故事、有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既注重“吃”,也注重在“吃”背后的人与事上面做文章。它对美食的呈现是全景式的,大江南北、山河湖海,应有尽有的美食和口味;它对美食文化的呈现也是全景式的,背后立住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情——经由食物这个窗口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陈晓卿本身就是一个资深美食爱好者,他懂美食,也爱吃美食,在他的整体把握下,《舌尖上的中国》1、2季纵然凸显的是“中国”,但“舌尖上的美味”是基础也是根本。纪录片俯拾即是关于食物的种种科普,美食的呈现成为纪录片的主体。虽然有人说,陈晓卿拍的美食“普通人大多吃不起”,太过高端;但实际上,美食既是饮食,也是文化和审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阶段:垂直化、细分化
陈晓卿一人就将全景式呈现的美食纪录片推到了顶峰,后继者很难达到这样的高度了。直到2018年,离开央视的陈晓卿再次推出了《风味人间》,延续的是《舌尖上的中国1》的模式,依旧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后继者不敢跟随,一方面是超越的难度太高了,另一方面是全景式呈现的拍摄手法难度系数太大——费时、费人力、费钱。像《风味人间》7集,陈晓卿团队的拍摄就历时2年、横跨全球5大洲、探访20多个国家,是相当费钱的。
于是,垂直化、细分化,成为美食纪录片可供开拓的一个方向:分区域、分食物、分类型,既可节省拍摄成本,也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2016年,《舌尖上的中国2》的主力团队就制作了一部《寻味顺德》,专注于广东顺德地区美食的挖掘,风评极好。《寻味顺德》未能出圈,真正让垂直化美食纪录片成为“显学”的,是2018年B站出品、陈英杰等人执导的《人生一串》。
《人生一串》1、2季挺“聪明”,他们在茫茫“红海”里找到了一片“蓝海”,一个专题6集都用来讲烤串。第一季摄制组从32个省份近500家店中筛选了30多家进行拍摄,素材丰富,为我们详细梳理了围绕烧烤的方方面面问题:除了烤,还有哪些做法?都有哪些食材?全国各地都有哪些特色烧烤?“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的称呼,名副其实。
地域美食有人做过了,某种具体的食物有人做过了,《早餐中国》和《宵夜江湖》找到新的切入点是一日三餐,不同的时辰有不同的饮食特色。像《早餐中国》每集介绍一个地方的一间最受本地人欢迎的市井早餐店,由此也构建出了一个美食图谱和美食中国。《宵夜江湖》则以沈阳、西安、武汉、重庆、杭州、南宁、厦门、广州八个城市的宵夜美食为介质,勾勒出不同城市的品格,以及一幅幅夜市生活图景。
值得一提的是,垂直化、细分化式纪录片虽是小投入办大事,但跟全景式美食纪录片相比,它也有一个同质化的弊端,拍的都是大排档、小餐馆、路边摊。有市井气、很生活化,但审美感不足,文化的厚重感也欠缺了些。
没有了美食,也就丢掉了“魂”
无论是全景式的美食呈现,还是细分化的美食呈现,不同的美食纪录片口碑差异很大。像《舌尖上的中国1》豆瓣评分9.4分,第三季的豆瓣评分仅有3.8分;《人生一串2》的豆瓣评分8.7分,《早餐中国》7.9分,但《宵夜江湖》就只有5.2分。口碑悬殊的根源是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1、2季,以及《人生一串》1、2季的成功,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很好地均衡了美食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像《人生一串2》,跟第一季一样,镜头特别简单直接,它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而是直接对准美食。一块块肉穿起来,一炉炉炭火烤起来,烟雾缭绕、热气腾腾、色泽鲜亮,即便在屏幕前,都可以感到扑鼻的香气。对美食最大的肯定无疑就是那操着不同口音说出的“好吃”二字,一部好的美食纪录片也应该是让观众觉得“好吃”,并发出弹幕“多谢款待”。《人生一串2》再次做到了。
当然,食物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食物背后有人生百态。《人生一串2》虽着力刻画食物,但并不意味着它刻意排斥食物背后的故事,只是它努力做到了不煽情、不刻奇、不喧宾夺主。导演陈英杰曾说,他想把镜头聚焦于市井美食、人生百态和草根英雄。很多观众一开始只是接受味蕾的诱惑,可一不留神就发现,走肾走着走着,就走了心。
就比如第一集《您几位啊》最后讲到西南交大峨眉校区月牙山烧烤,食客主要是大学生,很自然地从烧烤摊的聚餐过渡到大学的友情、困惑与别离,令人心有戚戚。《人生一串2》好看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美食背后的市井烟火气和“油滋滋的生命力”。
观众会纳闷,这《宵夜江湖》也有美食,也有世间百态啊,怎么口碑差别这么大?症结在于,《宵夜江湖》中美食和人文的呈现比例失当,关系颠倒;并且文案刻意拔高,“文过饰非”。《宵夜江湖》中,宵夜更像是引子,不过是起兴,主创团队似乎无意于告诉观众,一道宵夜所需的素材是什么,具体该怎么烹饪,它最后的味道是什么样的,甚至有时停留在食物上的单个镜头就匆匆几秒。节目想重点呈现的是,卖宵夜或吃宵夜的人的故事。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动人的美食呈现,你讲述的那些与食物有关的故事,也就显得过分刻意,充满雕琢的味道。
像《宵夜江湖》第一集讲述的是沈阳的宵夜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谈到的某夜场里的烤牛骨髓、炭烤猪心,其时长是七分钟,但节目对两道食物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两分钟(烤牛骨髓不超过30秒),其他时间都是夜场歌手的甘苦谈。问题是,这二者有啥联系?并且,虽然可以理解夜场歌手的不易,但节目大段呈现了大盆喝酒(喝完了吐)、嘴含鞭炮等夜场文化(台下观众拍手称快),传递的并不是“豪迈”的气质,而是像有人说的,“拿糟粕当宝贝”。
再如《宵夜江湖》与《人生一串2》恰巧都讲到了沈阳同一家主打羊枪烧烤的串吧,《宵夜江湖》大概5分钟时长,《人生一串2》近9分钟,《宵夜江湖》主打的是“壮阳”的擦边球来体现市井气(更近乎“俗气”),《人生一串2》不仅对于美食有更丰富的呈现,它还善于从老板与老板娘的互动发现真正妙趣横生的市井气,“二哥收拾羊,二嫂收拾二哥”。
总而言之,美食纪录片,美食的呈现效果定成败。美食呈现效果理想,故事才是加分项,否则一切都显得飘忽。
□李愚(剧评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