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良渚古城遗址考古故事:神奇“玉琮王”如何发现?

2019-07-13 17:12:13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良渚文化存在时间是距今约5300年到4300年,主要分布区在长三角太湖流域。”日前,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如是说。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作为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者之一,刘斌认为,不管是从修筑古城的工程量、精美的玉器还是高度统一的信仰等方面看,良渚文化的文明程度完全可以和古埃及文明相媲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

  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古城遗址,这个古城也是良渚古国的都城。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供图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供图

  它被发现于2007年。那一年,刘斌和他的考古团队依次发现了西城墙、北城墙、东城墙,当年11月,随着南城墙的发现,这座被深埋在地下几千年的王城,就此出现在世人面前。

  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分为三重,最中心是莫角山宫殿区,也是良渚古城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区域,如今还能依稀看到砂土广场、房屋地基、石头台基等遗存。

  由宫殿区向外,分别是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的外城,堆筑高度亦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外围郊区的占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整个布局规模宏大。

  如此规模的工程,必定要统一规划才能完成。刘斌说,良渚古城揭示了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叹为观止的水路交通和水利系统

  良渚考古的另一个重要发现,便是良渚古城遗址发达的水路交通和水利系统。在古城外围,存在一个库容量超过4600万立方米的水利系统。刘斌说,这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

资料图:浙江杭州,航拍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记者 王刚 摄

  经过考古发掘,刘斌发现,良渚古城有9座城门,但只有1座陆门,剩余8座都是水门。古城内城的古河道或者顺应地势人工开凿,或利用自然河道进行人工改造而成……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网系统。

  古良渚人便这样临水而居。在古城内,考古人员发现过良好的木构护岸遗迹,可以想见,当时河道两岸分布着成排房屋和临水码头,先民乘独木舟、竹筏穿梭其间,水路交通十分便捷。

  而水利工程的设计更是充分体现了古良渚人的智慧。比如,老虎岭水坝的剖面显示,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制成“泥包”筑在坝体关键部位,以增加抗拉强度。

  便利的灌溉条件是农业发展的保证。在莫角山东坡发现的1.3万公斤炭化稻谷,为古良渚发达的农业提供了有力佐证。刘斌回忆,考古时还发现稻田田埂的长度大概有一百米,每一条田埂之间大概间隔是20米到30米,十分讲究。

  “我们在考古中发现了当时使用的石镰刀,除了材质不同,跟现在的镰刀长得一模一样。”刘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根据刀刃可以判断是要左手使用,他开玩笑,“是不是当时人们都是‘左撇子’?”

  “玉琮王”的由来

  水利系统与发达农业之外,精美的玉器是良渚文明的另一重要特征。良渚玉器种类丰富、纹饰精美,达到了中国史前治玉水平的高峰。“玉琮王”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资料图:浙江博物馆展出镇馆之宝——“良渚玉琮王”。记者 王远 摄

  1986年,良渚遗址的反山墓地开始发掘,出土许多保存良好的玉器。其中墓葬等级最高的12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玉琮,它重约6.5公斤、外方内圆、刻有神人兽面“神徽”,格外引人注目,得名“玉琮王”。

  也是发现“玉琮王”后,刘斌和同事们才第一次认识到,早前认为良渚玉器上所谓的“兽面纹”,其实是一个头戴羽冠的神像,他还曾想,“神徽”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的人像会不会是“良渚王”,下面的图案则是古良渚人崇拜的神。

  “在玉琮的竖槽四面都雕刻着完整地神徽,线条非常细腻,就像现代的微雕技术。但在当时,是没有什么金属工具的。”刘斌感叹。

  在那次发掘中,反山墓地出土了包括玉器、象牙、镶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占90%以上,其等级之高,被称为“反山王陵”。

  刘斌说,世界上早期古代国家,政权和信仰几乎都是结为一体。良渚先民用玉来祭祀神灵,表现王权,从良渚文化多个遗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甚至陶器上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这意味着先民有高度一致的信仰崇拜。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今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这个消息让刘斌的心情“很激动”。在他眼中,不管是从修筑古城的工程量、精美的玉器还是高度统一的信仰等方面看,良渚文化都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资料图:7月10日,游客参观反山王陵。记者 王刚 摄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了,但刘斌和同事们的考古工作还没有结束,仍有一个个谜题需要揭开:制作玉器的玉料是从哪里来,陶器上的表意符号到底是不是文字等等。

  接下来,刘斌和他的同事们还会继续按部就班追踪,“比如遗址是如何一步步由小变大,然后逐渐发展起来?也会对整个杭州盆地进行拉网式的调查,这对认识这个区域的文化环境等,都是很关键的东西”。

  “遇到问题、求证问题,这就是考古工作的魅力所在。”刘斌说。(记者 上官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