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艾娱乐:荧屏新剧展现“青春期”“更年期”的碰撞

2019-06-23 21:16:06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带着爸爸去留学》海报

  《少年派》海报

  聚焦教育话题的家庭剧一直受观众关注,其中不少话题也常常能戳中观众,引发共鸣。近日,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少年派》和东方卫视热播剧《带着爸爸去留学》都从不同角度聚焦家庭教育话题,引发观众热议。《少年派》中, 闫妮饰演的妈妈王胜男对于步入高中的女儿林妙妙的学习操碎了心,各种手段严抓掌控,让不少观众感叹,看到了自己妈妈的影子。而《带着爸爸去留学》里提到的“留学”“陪读”也让观众在思考,留学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的孩子。

  看到电视剧里笑泪不断的成长故事,观众们也不妨反思一下自家的教育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怎样做到共同成长?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虎妈”“猫爸”很写实

  《少年派》围绕四个高中生家庭展开故事,并以其中一个三口之家林大为(张嘉译 饰)、王胜男(闫妮 饰)、林妙妙(赵今麦 饰)为故事主视角。故事从林妙妙考进重点高中开始,林妙妙的青春期遭遇王胜男的更年期,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与以往大多数教育题材电视剧一样,剧中林妙妙的父母也是“虎妈”与“猫爸”的性格设定。开明的林大为,主张对女儿的教育应是理解为主,引导为辅,所以面对女儿成绩下降,他反应平和,首先进行了安抚。更多的时候,他还充当起女儿和老婆之间的“和事佬”。

  “猫爸”对应的则是“虎妈”。剧中,闫妮扮演的王胜男,对女儿的学习一直严盯,看到女儿成绩下滑就想让她退出广播站;女儿选择文理科时,坚持让她选理科,理由是将来就业好。生活上,王胜男对女儿也很多要求,让林妙妙感叹,“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要穿秋裤”。

  不论是“猫爸”还是“虎妈”,《少年派》所展现的家庭生活,都让观众感觉这场景和台词太熟悉了,“我怀疑编剧在我家装了监控”“简直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不得不说,这剧太真实了,它上演的就是你我曾经的故事”。尤其是闫妮饰演的妈妈,不少网友直呼“是我妈妈没错了”。家有儿女的妈妈观众们,则在社交网站上表示:“看《少年派》就像看镜子一样,王胜男唠叨女儿的那些话,我也整天说啊……怎么办?”“孩子马上要住校了,我想我的心情跟闫妮是一样的。”

  《带着爸爸去留学》则以留学为背景,讲述了“陪读爸爸”的日常。剧中,孙红雷塑造了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父亲形象,一位对儿子关怀备至、事无巨细的操心老爸。他对儿子黄小栋百般关爱,还会做出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不过,他身上也有着父亲的坚毅和勇敢。辛芷蕾评价:“他更像一个妈妈。”

  孙红雷饰演的“傻爸”“暖爸”黄成栋,给观众贡献不少笑点,“对待儿子黄小栋,妥帖、周到、无私,如春风般温暖,叫老母亲都汗颜”。不过,他的爱却常常不为儿子所理解,甚至遭到儿子嫌弃,这种情形引起不少共鸣,令人颇感心酸,“父子之间争吵连连,但同时又彼此关怀、相互支撑。可以说,这对父子关系是现实亲子关系的一个缩影”。

  主角说

  作为演员,同时也是家长,孙红雷、闫妮都对教育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孙红雷表示:“黄成栋没有那么完美,他有错有对,希望有些父亲看完这个片子之后,能有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是一个父亲,我该如何做父亲?我们大多数人都应该把对孩子教育这个课补一补。”他认为,一定要尊重孩子,“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父子情”。

  现实生活中,闫妮育有一个21岁的女儿,她说在拍戏中,会把平常和女儿相处的感觉带进戏里。但说到对女儿的教育,她觉得还是女儿开心最重要。“一个母亲肯定是爱孩子的,但爱可能有很多种。”

  作为家庭教育中孩子的一方,年轻演员们也有自己的感悟。

  《少年派》中饰演“学霸”钱三一的郭俊辰表示:“我觉得既然每一个家庭都不一样,那么每一个父母对自己的儿女的期望也不一样。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好地成长。”

  观众反思: 父母和孩子需要共同长大

  不管是《少年派》还是《带着爸爸去留学》,其中所蕴含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观众眼中的焦点。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在“更年期”和“青春期”的相遇中找到平衡点,是大家都需要思考和摸索的问题。

  有观众对《少年派》中所总结的母女关系三大阶段印象深刻——林大为认为,女儿住校后,每周末母女之间总会经历“喜相逢、两生厌、惜别离”三大阶段。还有观众对林大为劝王胜男“别老是用否定和责备的语气和孩子说话,留给你和孩子的独处时间不多了”的这段台词很有感触。有观众则认为,王胜男其实代表了很多妈妈,“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对孩子要求高,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不管是《少年派》里的林大为还是《带着爸爸去留学》里的黄成栋,父亲在电视剧中扮演的都是“慈父”角色。孙红雷饰演的黄成栋出国陪读,对儿子的照顾事无巨细。但是,因为“关心则乱”,黄成栋对黄小栋的“不放心”变成监视,甚至在上学路上、校园的草丛里,黄小栋都能找到黄成栋的“注视”……

  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注,让孩子苦不堪言。《少年派》中,林妙妙表示:“除了我,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值得你关注的事,你怎么就盯着我不放啊?这就是独生子女的痛苦。”《带着爸爸去留学》中黄小栋也颇为无奈。孩子们的这些心声,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反思自我:对孩子的爱和关注,用什么方式更好地表达?所谓成长,与其说是父母对孩子的“指引”,不如说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经历的过程。

  以电视剧的剧情为镜,有观众感悟到,家庭教育中,没有孰强孰弱,没有声音高低,父母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大家的重要性是一样的。“父母都是需要成长的。孩子是第一次长大,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大家应该互相包容体谅才是。”

  创作理念:

  养育是与过去自己的遭遇战

  作为《少年派》的编剧,六六曾在随笔集《只有岁月不我欺》中透露,当年写作《少年派》时,朋友张嘉译问她 :“这部作品你想表达什么?”她回答:“一个完整的人生。”六六认为:“我们这一生,在有了孩子以后,是重新与我们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相处。我们气的,是当年的自己;我们忍耐的,是当年的自己;我们妥协的,是当年的自己。而最终,我们成长的,是现在的自己。”

  六六认为,每个人终究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是对孩子负责。“现在教育的误区不是孩子的,而是家长的,家长对自己的认知有误区,对孩子的认知有误区。家长把他们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她认为,家长应该“修行自我,缓解焦虑”。

  《带着爸爸去留学》导演姚晓峰则透露,拍这部剧的初衷源于他的真实经历:“在我的孩子16岁的时候,我送他出国读书,陪着他考试、面试,走了很多地方,认识了很多家长和孩子。我们有一个朋友圈,大家聊了很多,我也从‘零认知’到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积累了很多素材。”剧本从创作到打磨,花了三年时间。姚晓峰自己把《带着爸爸去留学》定位为一部喜剧:“我们必须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切入,慢慢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探索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