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声音 直达真相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新闻社官方网站艾森网!
读新闻 新闻 本港消息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港澳新闻 台湾新闻 军事新闻 财经新闻 世界经济 股市新闻 阅社会 花花娱乐 体育世界 民生大观 逸事传闻 突发事件 拍案惊奇 看中国 图片中国 中国政情 台海局势 海外华人 外交解读 港澳直达 媒体评说 赏文化 旅游 城市 书画大家 文史 艺术大家 诗人作家 新风景 人物 会健康 遵医嘱 中医坊 精诚大医 饮食 起居 保健 养生 心理 性生活 病例分析 医疗新科技 疾病预防 绝世秘方 艾森报道 艾森观察 艾森视频 独家新闻

躲开“要人命”的食源性致病菌

2019-06-22 18:29:48 信息来源:发布者:艾森新闻网点击量:

点击进入下一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9年6月18日至24日是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关乎公众的身体健康,而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院感处、疾控处的医务人员表示,食源性疾病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常见症状有“上吐下泻”,甚至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危及生命。日常生活需注意饭前便后洗手,生熟分开,海鲜要煮透等五大要点。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品中的各种致病因子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通俗地讲就是“吃”出来的病。

  大多数由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但有些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后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致病的幕后黑手:

  1.沙门氏菌

  吃了冰箱里生熟混放的肉,喝了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不幸拉肚子,很可能是感染了沙门氏菌。

  这种菌污染肉类、蛋类、奶类、蔬菜,还有花生酱等。小孩(5岁以下的儿童)、老年人、孕妇是易感人群。

  感染症状:

  潜伏期12~48小时。多见胃肠炎,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多数患者的胃肠炎症状会在2~3天后消失,少数患者如小孩、孕妇、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严重时,可发生败血症甚至致死。

  2.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偏爱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生食海鲜、烹饪时未烧熟煮透、熟食制品因保存或操作不当时易“中招”。

  感染症状:

  潜伏期1小时~4天不等,多数为10小时左右。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

  重症患者会因脱水造成休克。少数病人可出现意识不清、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等现象,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导致死亡。

  3.河豚毒素

  外表萌萌哒的河豚“腹黑”至极,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只需0.5mg即可致人死亡,而且这种毒素有金刚不坏之身,一般的加热、烧煮、晒干等方法都不能消灭它。

  症状:

  鱼狠话不多,潜伏期一般只有10~45分钟,最长不过3小时。

  口唇、手指、舌尖麻木,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后发展成四肢无力,口唇、舌尖及肢端麻痹,甚至全身麻痹或呈瘫痪状,而后呼吸困难,最后呼吸衰竭而亡。

  4.单增李斯特菌

  单增李斯特菌是危害严重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除了消化系统症状以外,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它主要感染老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感染症状:

  感染后会出现败血症、脑膜炎。

  孕妇感染可以导致流产、死胎等严重后果。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为了吃上放心的食物,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是保持清洁。拿食品前和准备食品期间要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第二要生熟分开。生的肉、禽和海产食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肉板,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互相接触。

  第三,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汤、煲等食物要煮开以确保达到70℃,肉类和禽类的汁水要变清,而不能是淡红色的,最好使用温度计。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第四要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熟食在使用前应保持滚烫的温度,在60℃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第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是如果要生食的时候。不吃超过保鲜期的食物。

分享到: